彩调传唱,古戏焕新
柳城彩调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彩调俗称调子,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大埔镇靖西村是柳城彩调发源地,是当地有名的“调子窝”。周锡生与何秋萍正是靖西村人,一生与彩调结缘。
上世纪70年代,靖西大队文艺宣传队擅长彩调,在十里八乡出了名。“一年演30场,乡亲们人山人海,鼓掌热烈,哗哗响!”曾任宣传队队长的周锡生说。不知从何时起,柳城彩调开始没落。2009年,时任广西彩调剧团编剧的周锡生回乡调研,行走10个乡镇,发现只剩不到100人会唱彩调。“没有年轻人,都是老年人。”周锡生忧心忡忡,“后继无人呐!”“抢救柳城彩调,刻不容缓!”2010年,他和妻子回到靖西村,创办柳城县“老还童”彩调剧团,抢救性保护柳城彩调。这些年来,夫妻俩公益培养了200余名彩调少年,孩子们累计获得各类奖项40多个。在一声声稚嫩的传唱中,彩调迎来新生。
到现在,周锡生和何秋萍还奔波在抢救、传承、保护彩调的路上。“只要我们还有口气,就会继续教下去!传给下一代,让彩调代代相传。”两位老人说。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20日)
◆素材解读
1.文化传承与保护。当彩调走向没落、后继无人时,他们毅然回乡创办剧团。多年来公益培养彩调少年,让彩调在稚嫩传唱中重焕生机。他们的坚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让古老文化在传承中延续,在保护中发展。
2.责任担当。当柳城彩调面临衰败、传承无人的困境,周锡生与何秋萍没有坐视不管。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扛起传承彩调这一非遗文化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与付出。
◆适用话题
文化传承 保护与发展 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