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书卷之气,行烟火之路
作者: 张鑫羽妙文品评
书卷气赋予我们高雅的气质,而烟火气则让我们脚踏实地地生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不拖泥带水。)
秉书卷之气,方能实现精神的丰盈。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咏叹,不仅道出了知识的雅韵,更强调了书卷气对塑造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当我们欣赏绚烂晚霞,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倏然入怀;当我们置身于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中,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便真切地在眼前铺展。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在浸润我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寻古人智慧与情感的门扉。(以诗意的语言诠释“书卷气”,通过引用王勃和王维的名句,强调书卷气的积极影响。)
然而,仅有书卷气是远远不够的。青年还要具备一种烟火气,要扎根现实土壤,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实践能力。从风吹日晒的“健康黑”到挽起裤脚两脚泥的“尘土色”,从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到定分止争的公信力,都是烟火气的生动体现。书卷气赋予我们高雅气质,而烟火气则让我们脚踏实地生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回扣论点,提出仅有书卷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烟火气。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为后续论述打下了基础。)秉书卷之气,行烟火之路,方能实现生命的价值。陆游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顿悟中,将诗书中的智慧化作躬耕陇亩的实践。书卷气给予我们观照世界的诗意眼光,烟火气则让这份诗意在人间落地生根。李子柒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将中国传统农耕生活、美食制作以及手工艺等内容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种植各类农作物,到采摘、制作传统美食;从搭建传统的中式建筑,到编织竹篮、制作绣品,每一个视频都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传统生活画卷。这其中,既有中华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的书卷气,又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她的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球人民看到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中国,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李子柒以书卷之气,行烟火之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生机与活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李子柒为例,生动、具体地展示了书卷气与烟火气的和谐共存,论述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形成书卷气;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脚踏实地,勤劳肯干,将书卷气与烟火气相结合。(强调新时代青年要将书卷气与烟火气相结合。)
在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品书卷之气,行烟火之路,在书卷墨香中涵养气质,在人间烟火中砥砺前行。让书卷气涵养我们的品行与智慧,让烟火气引领我们接地气、有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书卷气与烟火气的交融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秉书卷之气,行烟火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语言精炼,结构紧凑,有力地回扣观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黑龙江佳木斯市建三江第一中学】
技法提纯
这是一篇典型的二元思辨类作文,优点如下:
1.立意明确,主题突出
作文围绕“秉书卷之气,行烟火之路”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清晰阐述了书卷气与烟火气的内涵,并强调二者相辅相成对于个人成长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主旨突出。
2.论据丰富,论证有力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论据来支撑观点。既有古诗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展现书卷气对人的熏陶,又举李子柒的事例论证书卷气与烟火气结合的意义,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作文开篇引出话题,接着分别阐述书卷气、烟火气的意义和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语言优美,富有文采
文中多处引用诗句和名人名言,增添了文化底蕴;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当秉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的高洁之志;又要懂得“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的道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玉器象征高洁、宁折不弯;瓦器象征普通、随波逐流。这句话意在告诉青年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与理想,强调高洁的品格追求和宁折不弯的精神气节。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表明,在人生的旅途中,适时地低头并非示弱,而是一种策略,一种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我们应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姿态,避免不必要的碰撞与伤害,从而更好地前行。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是告诉我们要在坚持与变通之间找到平衡。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1.高洁与圆融的统一
高洁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圆融是一种处世智慧,是对现实的灵活应对。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高洁之人并非一味固执,而是能够在坚持中融入智慧;圆融之人不能失去底线,而要在变通中守住本心。
2.刚与柔的辩证关系
刚代表坚持、气节、不屈;柔代表灵活、变通、包容。我们要在刚与柔之间找到平衡:过于刚强容易折断,过于柔软则会失去初心。
3.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理想是人生的方向和追求,现实是人生必须面对的境遇。我们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既不违背初心,又能适应环境。
【杨晓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