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凤池山

作者: 杨子若

回首凤池山,也无风雨也无晴。(开篇直接抒写感悟,缺少必要的铺垫和过渡)

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确实如此,自古以来山川之秀美便是文人雅士所共同谈论的话题。说到山川之美,家乡的凤池山也是一处风景。前两天放假时,我便和朋友们去登了凤池山。

凤池山坐落在老城一角,通往山顶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弯弯曲曲的柏油大道,一条是贯穿山林的台阶,而我们一行人选择了后者。穿梭在树林里,耳边时而传来杜鹃的啼叫声,也许对于贬谪的白居易而言这是“杜鹃啼血猿哀鸣”,但对于我来说这是难得的天籁之音。(此段景物描写不清楚,应写穿梭于林间台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山顶,继续往里走,一条小路便呈现在眼前,“曲径通幽处”,而小路的右边便是悬崖峭壁。所以从这里向远方看去,高耸的山峰躲藏在厚重的晨雾之中,仙云缭绕。这让我不禁想到李白笔下“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曾几何时,杜甫在泰山之侧峰,望着泰山的主峰作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有藐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就能获得成功。(记叙和抒情之间缺乏衔接,得出道理过于突兀。而且由于思路混乱,出现逻辑失序、语病等问题。)

返程的时候,我又一次站在那条崎岖的小路上。晨雾已然散去,看着太阳从东边的山顶一点点升起来,阳光普照大地,回头看,通山县的全貌呈现在我眼前。坐落在大山里的通山县也因太阳的照耀闪闪发光。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那么的美好。(抒情生硬,言之无物。)

然而今天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全都是因为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奋斗。正如《人民日报》中所说:“人民创造了历史,而且将继续创造。”国家的繁荣也离不开每一个人民,如书中所说:“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此处因果关系牵强,感情抒发生硬。)

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青少年。多年之前,梁启超身处异国他乡,仍不忘家国之艰困,高呼“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清晨的阳光已普照大地,而我们青少年要做八九点的盛阳,更要让中国闪闪发光。我们青少年理应把青春汗水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浪潮之中,做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处谈青少年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和前面游记不相关,内容偏题。)

站在山脚下,回望走过的路,想到几十年后回首看中国来时的路,就如苏东坡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尾突兀,升华牵强,应展现下山后的见闻。)

◆升格建议

本篇作文写游览凤池山,情感比较丰富,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景物描写比较随意且笼统,缺乏一定的秩序,详略不当,未做到言之有序。二是景和情理缺乏内在逻辑。散文写作,特别是游记类散文应先写景后抒情写理,写景应该为后面情理抒写做铺垫,但本文的景物描写和后面抒情写理相割裂。三是景物描写不细致,情理抒写也言之无物。在升格时,要写游览凤池山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游览顺序,对登山过程中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

上一篇: 言之有序
下一篇: 回首凤池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