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要引人入胜

作者: 张艳莹

我们在写叙事类作文时,应该在“怎么讲”上多用些心思,不能仅满足于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而要努力尝试进行新颖构思和独特表达。

一、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从这个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叙述时可以“置身事外”,也可以“身在其中”。如铁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能收到不同的效果。

二、情节要曲折起伏,跌宕多姿

“好的故事”离不开生动曲折的情节,这就需要叙事有法。具体可运用以下技巧:

1.情节突转法

即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让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的心理期待落空。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要注意的是,“转”要自然,要用好伏笔、铺垫,使结局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

【示例】

十年以后,他们把债全部还清了,分文不差,连同高利贷的利息,以及利滚利的利息……有一个星期天,她去香榭丽舍大街遛弯儿,缓解一下一周的劳累。她看见一个妇女带着孩子在散步。原来是弗莱斯蒂埃太太,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

弗莱斯蒂埃太太停住脚步。“你刚才说,你买了一副钻石项链来代替我那一副?”……弗莱斯蒂埃太太却大为震惊,抓住她的两只手:“哎呀!可怜的玛蒂尔德!我的那副是假的呀。顶多值五百法郎!”

(选自莫泊桑《项链》,有删改)

作者在揭晓真相前,详细记叙事件过程,进行层层铺垫和误导式渲染,使读者的情感随玛蒂尔德的境遇而起伏。结尾项链是假的这一突转,完全出乎读者意料,让读者在震惊和叹息中感受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原文中珠宝商查账簿的细节,就是易被忽略的关键伏笔。

2.设置悬念法

即在叙述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激发读者的猜测。用好悬念法,不但可以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示例】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选自鲁迅《祝福》,有删改)

《祝福》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在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引发读者好奇:祥林嫂为何会在祝福之时死去?她生前经历了什么?鲁四老爷为什么生她的气?这些悬念吸引读者深入探究祥林嫂的遭遇,也为后文揭示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的主题做了铺垫。

3.虚实结合法

虚写,就是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作用。如《荷花淀》中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使得文章思路拓宽、行文自由,将荷花淀青年男子和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写得饶有兴味。

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希望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像欣赏自然山水那样观察、发现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并留心积累,将其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再加以叙事技巧的灵活运用,一定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叙事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谈叙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