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张凤姣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材料二:在现代社会,春节的庆祝方式日益多样化,从传统的家庭团聚、走亲访友,发展到新兴的线上拜年、旅游过年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于文化之沃土,育创新之新芽

◎李思雨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万千文化精华于悠久历史中沉淀,无数文明瑰宝于时代浪潮中闪耀。吾辈当从前辈手中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育出契合新时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新芽。(开篇运用富有诗意与气势的语言,引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中心论点。)

植根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激活新时代的文化生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文化结晶。岁月悠长,文化无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吾辈青年要扎根传统文化,发现和采撷其中的精华,创新表达方式,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蓬勃的生命力。君不见,李子柒在春晚开场数十秒的表演,让武汉植物染、四川竹编、南京云锦等十三项非遗惊艳亮相;话剧《司马迁》将古乐、吟诵、传统舞蹈精妙融合,让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舞蹈《唐宫夜宴》巧妙运用“5G+AR”技术,让千年唐俑破壁而出,再现大唐盛世风采……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更应做“转译者”,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过列举李子柒、话剧《司马迁》、舞蹈《唐宫夜宴》等实例,有力论证了传统文化如何焕发出新生机,事例典型,论证有力。)

以科技为舟、创意为楫,技术赋能拓展文化发展新路径。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大自然的四季更迭、吐故纳新是一个蜕变过程,传统文化的发展亦如此,需要经历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革新之路。君且看,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扭秧歌”,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碰撞,让古老的节庆文化焕发生机;莫高窟的电子云图打破时空界限,数字技术赋能古老壁画,使敦煌艺术跨越千年鲜活呈现;故宫推出“数字文物库”,将数百万件藏品高清影像免费开放,让沉寂于展柜的历史珍宝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这些例子彰显了一个事实,技术创新推动文化发展,当文化乘上科技创新之风,便能突破时空壁垒,在更广阔天地生根发芽。(列举春晚机器人扭秧歌等例子,进一步论证观点,说理透彻。)

于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若得不到传承,便会消亡,这无异于丢掉了民族的根;优秀传统文化若得不到创新,便会失去活力,这等同于丢掉了民族的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技术创新之笔,传统文化之墨,书写别样的故事,一经上映便轰动全球。这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制作团队扎根传统文化,突破技术瓶颈的不懈努力。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赋予了古老故事全新表达。故唯有坚守传承的立场,秉持创新的理念,搭乘科技的快车,方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既保留古老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深入剖析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深化主题。)

晔晔如扶桑,看我少年郎。我辈当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培育文化创新的新芽,让文化之舟乘风远航!(发出呼吁,简洁有力,总结全文。)

【河南鹤壁市综合高中】

技法提纯

1.立意深刻

作文紧扣“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话题,深刻论证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呼吁青年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观点鲜明、立意高远。

2.结构严谨

作文开篇揭示论点;主体部分从创新表达方式、科技赋能发展、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结尾发出号召,升华主题。

3.论证有力

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列举李子柒、话剧《司马迁》、舞蹈《唐宫夜宴》、莫高窟电子云图、《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化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引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名句,增添了文化底蕴。

4.语言优美

作文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和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所呈现的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行山下。戴上金箍,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实则是孙悟空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由”和“约束”,是成长中的青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会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文题材料以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为切入点引出“自由”和“约束”的话题。起初,孙悟空处于无拘无束状态,享受“自在”。然而,这也使他遭受惩罚,被压在五指山下,失去了自由。后来,孙悟空戴上象征规范和约束的“金箍”,最终成佛,实现了从“自在”到“成人”的转变。这一过程表明,只有在规则的框架内,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第二段提示语指出,“自由”和“约束”是成长中的青年绕不开的话题。“自由”对应个体对实现个人意愿的渴望,“约束”则代表社会的各种规范。文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探讨其在青年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写作时,一方面要肯定人性中自由追求的必要性和可贵性,反对绝对自由;另一方面要提倡遵守必要的规则,也要警惕被条条框框束缚思想,丧失创新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

论述过程应紧密结合青年自身的成长历程,可以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也可紧跟时事、结合时代话题展开讨论。

【李子涵/供稿】

上一篇: 观察与分析
下一篇: 社会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