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

作者: 费子彦

入乎其内

一、史传文的叙事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如《项羽本纪》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项羽一生中遇到的人或事,叙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阅读史传文时,我们只需要抓住时间、官职、地点等词语,往往就能找到主人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而捋清故事线。

2.叙事有详有略,选取重要节点、事件详细描绘,而其他事件则一笔带过或略写。

如《项羽本纪》中,略写项羽少时的成长经历,而对“鸿门宴”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叙述。《烛之武退秦师》叙述了秦晋从围困郑国到退兵的全过程,重点描写了烛之武的话语,突出了他智退秦师的语言艺术,对其他事件则简而化之。

3.灵活使用插叙、补叙的叙述方式,使情节更生动。

如《鸿门宴》中,叙述项羽之所以想要攻打刘邦,是因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仅从这处看,项羽的形象似乎过于轻听轻信且冲动。而在《高祖本纪》中,对该事件则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这也算是对同一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的补叙。

4.抓住矛盾冲突,极力描绘。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后,文中出现了一个小冲突:一方面,郑伯迫切需要烛之武的帮助;另一方面,烛之武却不满于郑伯危难时才想到自己,形成了矛盾;秦伯率军围郑,而烛之武却劝秦伯退军,作者通过对这组矛盾的描绘,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二、史传文的写人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

如《鸿门宴》中的樊哙在紧要时刻,撞倒卫士,闯入军帐之中,“嗔目视项王”;接着拜谢项羽所赐的酒与生彘肩,“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又借机讽刺项羽行径。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生动地刻画了樊哙勇猛无畏、豪迈爽快却又粗中有细的形象特点。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伯退军时,作者通过一系列语言描写,将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交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烛之武不卑不亢、善谋善思、能言善辩的形象。

3.在强烈的对比中凸显人物的独特形象。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在秦伯撤军后,子犯仍然请求率军出击,而晋文公却制止了他。两人在智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晋文公的随机应变、清醒理智,在友军背叛撤离后,并未被愤怒冲昏头脑,盲目出兵,而是看清形势,同样选择了撤离。

4.将巨大的历史事件与细节描写相结合,彰显人物命运。

如《鸿门宴》中,以这一场宴饮作为一个切口,展现项羽刘邦势力之争的历史大事件;又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如面对范增的多次示意,项羽“默然不应”,刻画项羽的寡谋自大、不听劝谏,这也为他放虎归山、最后兵败垓下的命运埋下了种子,由此展现了人物命运偶然性背后的历史必然。

出乎其外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节选自《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赏析

这段选文在人物刻画上,将韩信放入宏大的楚汉之争的历史事件中,以典型事件“井陉之战”为背景,着力于细节描绘,如“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体现了韩信的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令其裨将传食,曰:‘今日破赵会食!’”体现了韩信的自信与骁勇。后来蒯通劝韩信背叛汉自立,而韩信却认为“汉王遇我甚厚”,这样的细节描绘,体现了韩信的愚忠,可以说也为后续韩信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模拟训练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李将军列传》,有删节)

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他当初从军抗击匈奴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自恃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中贵人的数十名骑兵,被三名匈奴人消灭殆尽,李广亲自出马,射死两人活捉一人。

C.本文中既有对李广用兵如神的描绘,又有他人对李广的评价。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大量对比,来刻画李广的形象,生动鲜明。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因损失惨重,又被俘虏,李广本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