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构思 精彩论证
作者: 曾昌盛妙文品评
自审以化“他凝”之冰
◎曾云溪
挑灯看刀剑,风霜冷冽,周遭之凝视如刀光剑影,欲迷人眼;提灯映桃花,其华灼灼,自我之审视如星火烛照,可明得失。人往往容易被“他凝”冻结,活在别人的期许和评价里,却忘记了自我审视,迷失方向。欲得成功,必先化他人凝视之冰,得自我审视之明。(开篇承接题目,提出二元辩证,点“他凝”之纷乱、自审之重要,明之方能成功。开篇有力,手法生动,句子深刻,主旨明晰。)
于如影随形之“他凝”中自审,得自我,方从容。(设置分论点,句子精短,极富节奏,既点题干,又启后文。)
“他凝”的存在如“穿林打叶声”,萦绕在耳畔。有良药苦口、忠言规劝,三冬暖;更有权衡利弊、花言巧语,半句多。君不见,邹忌听言却不盲目,而是分条缕析进谏,齐王亦审视而纳之,使得齐称雄得霸;袁绍谋士众多,却不能辨别是非,不明决断,虽居四世三公,终落败亡身。君不见,富家子弟曹雪芹,家族败落,身世飘零,遭受了多少不公的“凝视”,可《红楼梦》一出,万众拜服,光耀史册,曹雪芹也走出了他人用凝视织成的牢笼。我们何不像古人那样鼓起化冰之勇气,于重重凝视中保持清醒。能化“他凝”,方得从容。(从化“他凝”的角度,强调对他人的评价看法给予审视和鉴别,从容面对生活。)
于纷繁复杂之“他凝”中自审,守本心,得智慧。
面对所处之世、所行之路,自审方能“知明而行无过”,得智慧,通神明。所以,孔子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宋荣子之所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在于他能自审,不为“他凝”所动,故能如皎皎明月,独悬幕空。庄子面对楚国使臣之凝视,深知不应修战伐,宁如乌龟曳尾而居,也不失本心,终得自在。廉颇听他人之言,深切自审,终明过错,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共为肱骨。可见,面对“他凝”,需先自审,方可化之。自审是一种大智,知对错,明是非,懂进退,守本心。能自审者方能明达,得成功之钥。(从“自审”的角度举实例,材料翔实,句子精美,言明自审的本质和功用。)
于世界林立之“他凝”中自审,强中华,讲担当。
当下,国际形势波云诡谲,有的国家虎视眈眈,少不了不怀好意的目光与凝视。尽管我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我们应清醒,要使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应自审国家之弱处,强军事,提经济,兴文化,使别国不敢进犯。吾辈当化“他凝”于自审,复兴国之大计,肩负责任担当。(从个人到国家,强调责任担当,提升了作文的格局和高度。)
“他凝”如冰,唯自审可化。面对他人之评价与看法,我们须自审,守住本心,不失自我,去粗取精,做最理想的自己。攀千丈峰,行万里路,强巍巍中华!(结尾回扣题目,巧妙自然,简洁有力,余韵无穷。)
【四川中江县城北中学】
技法提纯
1.立意精准
本文立意精准。作文立意稳字当头,先讲精准对应,适度求新求变。从题目“自审以化‘他凝’之冰”可以看出,作者考虑到了题意中的二元辩证,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准确又有文采。
2.材料充实
材料充实并不是材料多就行,材料使用过多,而不重评论,反而会造成材料堆叠;而是要根据材料的特质,找到对应论点,讲道理,摆事实,令人信服。本文作者积累丰富,素材信手拈来,融会贯通,运用灵活。文中引用了许多例子,有迁移,有拓展;还使用了时政材料,从个人到国家,有格局、有高度。
3.语言精彩
语言是否精彩,一看文字的思想性,思想要有深度;二看作者的思辨水平,评论文字犹如辩论,要精彩服人;三看作者的辞藻运用,从中能品读出作者的语文感知力。本文文辞优美,富有思想性和人文性,如“挑灯看刀剑,风霜冷冽,周遭之凝视如刀光剑影,欲迷人眼;提灯映桃花,其华灼灼,自我之审视如星火烛照,可明得失”,放在首段,既彰显了论证主旨,又展现了写作功底,博人眼球。又如“可《红楼梦》一出,万众拜服,光耀史册,曹雪芹也走出了他人用凝视织成的牢笼”,评论紧扣观点,长短相倚,手法灵活,意蕴丰富。
4.论证严密
论证严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文所使用的材料对应观点准确严密,有粘合度。如第五段中引用庄子和廉颇的材料,对应论点中的“懂自审,守本心”。二是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如引证,通过直接引用或化用,不着痕迹,自然明晰;对比论证,从鲜明的对比中,孰是孰非,褒贬取舍,显而易见;比喻论证巧妙生动,道理论证有根有据,事例论证强而有力。三是所引用的语句或典故准确经典,有公众知晓度,论证效果上佳。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被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
材料二: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罗兹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南森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导
本次作文旨在引发同学们对“孤独”的深入思考,从而引导同学们学会辩证地思考相关的社会现象,关注自我成长。
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孤独”这一话题,分别提到“孤独”所表现出的不同生命形态和价值以及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如何面对孤独。
材料一,大卫·科波菲尔因为父母离去,没有亲人的陪伴,只能自己闯荡江湖,在孤独中倔强成长;聂赫留朵夫因为他废除农奴不平等制度、人性回归、精神复活等想法得不到时代的回应,精神上孤独无人对话;圣地亚哥孤身一人在大海上,于自然世界中感受到孑然一身的孤独;奥雷里亚诺家族逃离故乡进驻马孔多,仍然摆脱不了被绑在树上和生下猪尾巴孩子的诅咒。据此,我们可以挖掘出孤独的深层含义:孤独是一种需要爱和关怀的状态,这种生命形态要么是物理上爱的陪伴的需要,要么是精神上爱的理解的需要。
材料二,从时代视角去看待孤独,万物互联的时代,孤独感却并没有减少,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然后引用罗兹和南森两位对孤独的看法,引导我们要在孤独中面对自己,发现自己,沉浸思考。这一段材料是说面对时代孤独,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材料一的孤独外求到材料二的孤独内求,不仅是方向的变化,更是方法的引导。
材料提示语给出了写作的内容要求,如何理解孤独和如何面对孤独。这是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到的孤独的生命状态和孤独的面对方式转向对写作者的叩问,从而引出写作的具体呼应点。因此,文中要体现“我”的判断与思考。
可以从如下方面立意:①面对孤独,成就自我;②看淡物理孤独,享受精神孤独;③万物互联,孤独求变;④理解孤独,超越孤独。
【朱正君 张春华/供稿】
(同学们,欢迎将你的作文投寄给我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第232号邮政信箱;邮箱:gzb1zwzk
@163.com,我们将择优刊登,快来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