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导读

作者: 张林

作者名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传世作品《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内容介绍

《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作《德经》,包括政治、教育、军事、人生、道德等内容。该书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一书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自然规律,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书中关于“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祸福、有无。在政治上,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书中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道德上,倡导“上善若水”等思想。《老子》中所蕴含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对当代社会生活也起到反思和警醒的作用。

艺术特色

1.思想睿智。老子的言论充满了辩证色彩。在他那里,矛盾是普遍的法则,那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把福祸相依、瞬间万变的道理说得十分透彻。正是这种辩证思想,让老子的哲学充满了独特韵味。

2.形式独特。《老子》的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韵散结合的形式,使得《老子》一书更具艺术性,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颂。

3.寓理于形。《老子》一书中含有各式各样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比喻。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它们往往蕴涵深刻哲理,如为了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书中以碗为例:如果一个碗做成实心的,看起来是“有”了,可它起不到碗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碗这个意义上是“无”;而如果把它做成空心的,看起来它的中心是“无”,可正是这必要的“无”,使它有了碗的功用。这些比喻,都取之于人们的生活本身,所以显得通俗易懂,但却能将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

4.语言精妙。《老子》一书中多用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和教训,是智慧的结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格言警句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精段选读

【精段选读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赏析

美的标准一确定,丑就产生了;善的观念一确定,恶就生成了。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是永恒、普遍的。对于统治者而言,治理国家,无不以富强为目标。但是谋富则贫生,谋强则弱生,便产生了大国与小国,纷争不已,天下不能得太平。老子主张圣人以无为治政事,不求富与强,天下便没有贫富、强弱之对立。因此,只有无为才能长久,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当然,在老子理想的社会图景中,无为而治,仅满足于最基本的生活,没有提高生活的需求,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精段选读二】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

◆赏析

一个国家怎么做到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不崇尚贤才,不喜欢奇珍异宝,不崇尚奢侈;对于百姓来说,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心无欲望,生活安逸自在。那么无需政府干预,百姓就会自觉维护这种和谐美好的理想生活。对于个人来说,在众生喧哗的时代,无为是一种生活态度。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当不过于追求名车、名包,不过分追求金钱富贵,降低欲望时,生活上简朴淡泊,修心炼性,更易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精段选读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章)

◆赏析

和光同尘,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大智慧。万物皆依道而行,与光同在,混同尘世,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生活中,往往有太多的纷扰和烦恼。而和光同尘,让人们减少对外界的关注,转而关注内心的声音;放下得失荣辱、诱惑与压力,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守护内心的一份安宁。当人生不再刻意追求成功与卓越,在平凡中也能找到自我。当然和光同尘也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我们要以默默努力的姿态,静水深流,有朝一日,厚积薄发,顺应时势,共助盛世年华。

【精段选读四】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

◆赏析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应该适可而止。可是世上的人,贪慕权贵,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总是锋芒毕露。面对名利,贪心不足,居功自傲,知进而不知退,结果身败名裂。就像李斯,他做秦朝宰相时,真是集富贵功名于一身,显赫不可一世,然而终不免做阶下囚。老子奉劝人们要淡泊名利,功成身退,见好即收。

【精段选读五】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章)

◆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生命是短暂的,人们对死亡存有畏惧和悲伤。生活中,很多人为延长自己的寿命,养尊处优,保健有道,如炼丹服药,反而适得其反,妨碍了生命的长度。而真正长寿的人,必定少私寡欲,过着一种简朴、纯真的生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无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只能坦然地面对它,一切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而且热爱生命的人,不会立于危墙之下,进入危险之地,只有践行自然安全的养生之道才能生存长久。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珍惜生命并不是要用单纯的怕死来表现,而是应该让生命释放能量,实现价值,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生命的珍重。

【精段选读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六章)

◆赏析

无论人还是草木,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脆弱的,而死了以后则是坚硬枯槁的。看似刚强的东西,往往蕴含着危机,不能长久;而那些看似柔弱的事物,却因为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而充满活力。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柔弱往往能够战胜刚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暗地厉兵秣马,终将强大的吴国灭亡;孙刘联军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水军突袭,火烧曹军舰船,以5万大军战胜80万大军。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终绝境重生、转败为胜。“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当面对狂风骤雨时,应暂时隐忍,蛰伏待机,相时而动。

上一篇: 从“不平”中创造“平”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