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用性文本的特点

作者: 张荣谦

把握实用性文本的特点0

实用性文本是文章体文本的一种,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的文本。了解和把握演讲稿、书信等实用性文本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水平,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体会实用性文本的社会功用,深入理解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一、实用性文本切于实用的特点

1.演讲稿

演讲稿切于实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或重在沟通与交流,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其次表现在要满足听众实际需求,能够为听众提供实用的信息和知识,为他们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经验或意见建议;最后表现在要具备可操作性,演讲者的观点、策略和决策等要切实可行,能够引导听众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

【示例】

东亚文学论坛走过了十年的时光,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这棵关于文学的论坛小树已成长为健康的大树。如果可以把论坛的每一位作家比作一棵独立的文学之树,正是你们的集结,使这论坛成为文学之林。而每一次论坛不断有新的作家加入,一株株挺拔、峻朗的新生之树和大家比肩而立,更使这文学之林变得格外富有朝气和活力。

在文学之林里,一棵独立的树非要和另一棵独立的树打招呼不可吗?我们可以静默地位立着,我们的心事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然而总有风舞动树的枝条,树们有时也需要喧闹和走动。感谢论坛为文学之林创造了暂停静默、集结交流的时间,时间培育了三国作家从试探渐渐走向有话要说。

(选自铁凝《时间和我们——在第四届韩中日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有删改)

这两段文字出自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第四届韩中日东亚文学论坛上,围绕“21世纪东亚文学,心灵的纽带:传统、差异、未来及读者”这一主题发表的演讲。演讲开篇创造性地通过新生之树、文学之林的比喻,指出文学的纽带作用,拉近了三国作家之间的距离,符合他们的自我价值目标需求。

2.书信

书信切于实用的特点既表现在交际功能上,它不仅可以用于个人之间的交流,也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又表现在它的多功能性上,可以用于处理各种事务,如汇报工作、分享旅行经历、表达爱慕之情等,这种多功能性使其适应了不同人群和场合的需要。

【示例】

非常遗憾,我不能,至少目前不能离开伦敦,因此不可能亲自来表达我在接到要我作为名誉代表参加工人议会的邀请时所感到的骄傲和感激的心情。召开这个议会的事实本身,证明世界历史上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平常的事件的消息将会唤起欧美各地工人的希望。

工人阶级征服了自然,而现在它应当去征服人了。工人阶级有足够的力量来胜利地完成这个事业,但是需要把所有这些力量组织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我认为这就是摆在工人议会面前的伟大而光荣的目标。

(选自马克思《给工人议会的信》,有删改)

这两段文字出自马克思于1854年3月9日写给在曼彻斯特召开的工人议会的贺信,也是他接到工人议会邀请他作为名誉代表参加会议的信后写的回复信。这封信不仅实现了和工人议会间的交际,而且表达出“骄傲和感激的心情”与“不平常”的赞美之意,特别是极具远见地提出了“摆在工人议会面前的伟大而光荣的目标”即“胜利地完成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这个事业”,发挥出书信教育性、事务性、政治性、社会性等多种功能性作用,不啻为一份思想宣言。

二、实用性文本关注特定对象的特点

1.演讲稿

不同的演讲稿需要关注不同的特定对象,现在我们更多面对的是同学、朋友、师长,将来可能面对领导、同事等。不论特定对象是谁,都要尽量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交流,为此要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以及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示例】

我要说,还有成长、痛感、欢乐和美梦。如同今天的读者还需要文学,是需要真实的心跳,需要生机勃发的脸,也需要被岁月雕刻的皱纹,皱纹里漾出的真挚笑意,以及阳光晒在真的皮肤上那真的油渍。而这一切,都还要仰仗时间的养育。

文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时间艺术,是一种有能力把历史、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的艺术,是创造的艺术。古往今来好的文学可能不是历史的骨头,却是历史丰盈的血肉。因为文学,我们才得以窥见我们的先人气血盈盈的生活、劳作、爱和忧伤,我们才有可能在千百年之后依然有能力和他们心意相通。

(选自铁凝《时间和我们——在第四届韩中日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有删改)

这两段文字就很契合中日韩三国作家这个特定的对象,他们都是有文学天赋的,且共同关切文学的纽带作用,故而演讲文学色彩浓厚,饱满情感,又不乏个性的真知灼见。

2.书信

一般书信的对象都是特定的某个人,可以是上下级、长辈、晚辈、家人、同事、朋友等。但和演讲所面对的大众场合不同,书信是彼此间的相对私密的内心交流,因此不论特定对象是谁,都一定要顾及对方的年龄、身份、地位等,从而表现出真情实感。

【示例】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选自《赵一曼家书》,有删改)

这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想到了她幼小的儿子而写下的绝笔信。作为母亲,她对自己的儿子言语谆谆,念及对方的年龄又留下无尽期待;作为党的女儿,她对自己的儿子树明导向,念及对方的身份又含有担忧告诫,可谓语重心长,肝肠寸断,考虑长远。

三、实用性文本富于针对性的特点

1.关注写作目的

无论是演讲稿还是书信,其写作目的都在于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抒发情感,以文字为沟通的渠道,友好交流,互信互鉴。阅读此类作品时要首先体悟其写作目的,以及基于目的的主题关切,从而提纲挈领,把握其历史站位和精神实质,以求更好共鸣。

【示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选自鲁迅《无声的中国》,有删改)

这三段文字针对的是“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的“无声的中国”现实,目的在于呼告青年人大胆发声、守住真我、创造有声的中国。基于这样的目的,鲁迅演讲时围绕“有声的中国”的主题反复强调“直白地说、大胆地说、勇敢地说、真诚地说”,其对青年的倚重和期望、对时代的关切和深思、对中国的求真和求强可谓溢于言表,铮铮鸣响,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2.关注场合背景

若为演讲,可以设想作者演讲时的现场氛围;若为书信,可以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阅读此类作品时要通过设身处地地联想和思考作者的心境,使自己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增强对作者观点、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主要思想和核心价值。

【示例】

秋的遗文……被排字者拖延,半年未排到一半。其中以高尔基作品为多。译者早已死掉了,编者也几乎死掉了,作者也已经死掉了,而区区一本书,在中国竟半年不能出版,真令人发恨(但论者一定倒说我发脾气)。

(选自鲁迅《致杨之华的信》,有删改)

这是在瞿秋白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鲁迅短期内完成了亡友60万字的译著遗文校对工作,并募集印费出版,却面临这部书下卷排版工作拖沓的情况下写给友人的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鲁迅当时的焦灼,并联系到他和瞿秋白之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深厚情谊和志同道合,就不难理解“死掉了”的反复陈述里边对现实的深沉压抑和无奈,就不难理解“恨”之一字对“论者”之流的不惮与不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