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图书馆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流动起来

作者: 汪伯承

热点聚焦

2023年11月22日,成都图书馆“喜阅到家”图书网借服务正式上线。通过该平台,读者可以在家中或办公室里轻松下单借阅图书,并享受送书上门服务。同时,平台还拥有海量图书资源,可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

图书馆开启“外卖”模式,是成都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在实现全民阅读多元化、跨界发展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纵深剖析

1.读者角度。首先,便利性提升。读者无需亲自前往图书馆,通过线上平台即可借阅图书,节省了时间和交通成本。其次,资源丰富。平台涵盖多个领域的图书资源,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2.图书馆角度。首先,实现了服务模式的创新。将传统图书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服务效率,扩大了服务范围。其次,资源利用最大化。图书网借服务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避免部分图书因无人问津而长期尘封。再次,文化推广。通过网借服务,图书馆能够进一步推广阅读文化,提高市民的阅读意识和兴趣,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3.城市文化发展角度。首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图书网借服务的推出和拓展,体现了城市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形象。其次,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图书网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方便了更多地区的读者,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再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可以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物流、配送等,为城市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全民阅读的新趋势

自从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的热潮翻涌至今,各种形态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悄然生长,各地也打开了各种阅读空间的探索之路。以北京为例,截至目前,仅朝阳区,就已建成45家城市书屋,汇聚了218家书店,基本形成了“15分钟阅读圈”。去年11月,成都的读者就可以网上下单借阅,并享受送书上门服务。到现在,已有上千位读者借阅了3万余册图书。

(摘编自“央视新闻”2024年4月24日)

解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阅读有了新趋势:更多的人开始使用电子阅读,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爱;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书店等多元化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也为城镇居民提供了阅读便利。

素材积累2:新年“阅”见你的书“搭子”

为创新全民阅读推广方式,打造社交化互动借阅模式,2023年12月31日上午,徐州市云龙区图书馆举办了“新年‘阅’见你的书‘搭子’”活动。活动现场,一份份“图书”被包装成外卖的形式,放于活动的借阅区。每本“图书外卖”上都写明了书籍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和内容介绍。读者们通过“外卖”袋上的图书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进行借阅,借阅相同图书的读者,自动搭成“读书搭子”。

“搭子”是一种新型社交关系,指“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包括但不限于饭搭子、旅游搭子、运动搭子等。找个“搭子”,就是和趣味相似的人结成最小单位共同体。

(摘编自“澎湃新闻客户端”2024年1月4日)

解读:

书香有约,如“阅”而至。在如今多元的社交型社会,阅读正在从“独乐乐”变成“众乐乐”。以阅读为媒介交友的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多充满活力和创意的社交阅读体验,从而打造全新的图书馆社交圈。

多方观点

以数字赋能助推知识流动

◎陈 奇

现如今,图书馆推出“图书外卖”服务,借鉴外卖行业的运营模式,依托数字化平台,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在线挑选,下单心仪的图书,然后通过快递物流将书籍送到读者手中。这种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场景从物理空间延伸至虚拟世界,以数字赋能推动知识流动,打破了传统借阅模式的时空限制,开辟了知识流动的新路径,极大提升了图书借阅的便利性。这样的“图书外卖”服务,让许多有纸质书籍阅读意愿,却常因种种原因难以走进图书馆的人们,拥有了重新感受书香的机会,对于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也要注意,“图书外卖”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模式,其推广与完善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图书配送效率、成本控制、隐私保护等问题需妥善解决,否则可能导致“书香飘偏”,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新事物,“图书外卖”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其结合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模式,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试想,像点餐一般,点一本自己心仪的书籍,享受等待书籍到手的喜悦,倾听指尖翻动书页的声音,感受直达心灵深处的温度,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个场景。

(摘编自“大江网”2024年4月24日)

成都“图书外卖”升级,

这样的逆向思维值得借鉴

◎翟 礼

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当下,纸质阅读仍然是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和偏好。如何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就需要图书馆变革自身,去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从受到互联网冲击,到拥抱互联网推出“图书外卖”服务,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成都的逆向服务思维值得借鉴。

让图书馆插上翅膀,并通过物流联通、信息共享等方式持续延伸,不仅有利于深入挖掘图书馆的潜在功能,也可以让公共服务无缝衔接。

让图书资源尽可能地流动起来,对于线下图书馆来说,也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积极尝试。要知道,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化服务,它们当然可以不求盈利,但任其冷清何尝不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呢?只有流动起来的资源才是资源,图书被借阅的次数多了,满足了更多人的阅读需求,其价值也实现了最大化。

“外卖”式借阅的本质上也是一种共享经济。期待更多地方的图书馆都能够触网重生,在为读者提供多元选择的同时,也完成自我蜕变。

(摘编自“红星评论”2024年4月1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倾听理性声音,学会理性判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