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之设悬和留白
作者: 曹津源构树扶贫记(节选)
◎斯 雄
我从小生活在江汉平原,那里河湖沟汊多。当地原生树种不多,能存活的,必须是耐水性的,比如柳树。但柳树属不材之树,无论做房梁还是打家具,几乎都用不上,大多当作柴火烧了。
有一天,去安徽六安市所属的国家级贫困县霍邱,路边不断出现一个标语,引起我的注意:“发展构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构树产业?还真是第一次听说,那时候我连构树是什么都不清楚。从网上搜出构树照片一看,才恍然大悟:太熟悉、太常见了,在我老家随处可见。家乡农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浅山丘陵,河畔、山谷、荒野,都有构树的身影。即使在城市,犄角旮旯里也常见其踪迹。但构树并不怎么招人待见,甚至有人以“谷田久废必生构”来形容。
构树虽也像柳树那样“不材”,倒也有些功用。《本草纲目》说,该树开碎花结实如杨梅,有益气、明目等功能,过去遇灾荒年成,构树还可以救急救荒。不过,即使作为药材,构树也不稀罕,功用并不独特和突出。一种不材之树,怎么突然与扶贫挂上钩,还弄成产业了?
4月,我走进霍邱县彭塔乡赵圩村的育苗基地。一片并不平整的土地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构树,高不过两尺,枝杈繁茂。负责人随手掐断一根构树的枝丫,断面很快流出黏黏的白色乳液,他说:“人的皮肤受伤或发炎,过去民间用构树的乳液抹一抹,就能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我原以为,育苗基地里的构树,就是随处疯长的野生构树。一问方知,是杂交构树。杂交构树是由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在野生构树基础上,采用现代育种技术,经过十多年的筛选和试验种植培育出来的。其植物粗蛋白含量是玉米的二点五倍,黄豆的一点八倍,远比野生构树粗蛋白含量高。而且杂交构树叶片肥厚,较野生构树丰产。
在我的印象中,构树长得都很粗壮,高可达丈余,可以阴翳蔽日。宋人刘克庄曾如此勾勒构树下的美景:“楮树婆娑覆小斋,更无日影午窗开。一端能败幽人意,夜夜墙西碍月来。”
“这么小的树苗,要长成大树,需要多长时间?”我问。
“不需要长成大树。树苗生长两三个月,就收割一次。”育苗基地负责人说,收割的构树枝叶,并非直接可用,而是经过发酵,加工做成饲料。
六安市还在裕安区顺河镇建有构树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连片种植构树,所生产的产品由生态养殖公司负责收购,作为奶牛精饲料,据说已可替代进口的苜蓿草,产奶量比过去高出一截。
科技的力量,经常创造变废为宝的神奇。曾经被认为“不材”的构树,居然能有如此大的功用,确实出人意料。把构树养殖与扶贫嫁接,这更让人没想到。
做事情,只要有心、用心,终归会有回报。六安市花大力气建设的两个示范基地,其扶贫模式大体差不多,似乎并无多少新意,也可复制,成效却相当显著:引进杂交构树,建成产业链,流转贫困户的土地,让贫困户获利;安排贫困户就业,从事育苗、插苗、补植、除草、保养、浇水等工作。仅彭塔乡的三个园区,就成功带动三个村六十六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增收工程”“富民工程”。
千百年来的一种不材之树,如今却能驱动一方经济,引导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田野里呈现新气象,长出新希望。
细数起来,身边的“不材”之物,应该还有许多。其实,那不过是我们以往的一种认识而已。要是改变观念,合理转换,加上合适的支撑,把更多“不材”变成“材”,应该也有可能。
树犹如此,其实,事事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5日,有删改)
◆技法点睛
一、回忆旧物述说原有认知,作好铺垫。文章围绕“构树”展开记述议论。在“我”记忆中,家乡的构树处于“随处疯长”的散养状态,“不稀罕”,“即使作为药材……功用并不独特和突出”,这就是作者长期积淀形成的对于构树的认知。这些说明记述文字,还有引用的古诗,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成为构树“身价倍增”的对比性铺垫,不可或缺。
二、描绘新态记录认知变化,设置悬念。作者先设悬念:历来被人们形容为“谷田久废必生构”的“构树”怎么能成为“产业”?接着对眼前“构树”新样态的描述又强化悬念:原来“粗壮,高可达丈余”的构树为何变得“高不过两尺”,而且“枝杈繁茂”“叶片肥厚”?为何只注重树苗而不让其长成材质可用作打家具原料的大树?……育苗基地负责人的一番“科普”,特别是关于“奶牛精饲料”“粗蛋白含量”的比较说明,将悬念步步解开,使作者“颠覆”旧知,感受“科技的力量,经常创造变废为宝的神奇”的绿色生态魅力。
三、由此及彼探求变化之因,巧设“留白”。“构树养殖与扶贫嫁接”致使“不材”变成“材”,“确实出人意料”,启发作者从精神理念层面进一步探求实现“增收工程”“富民工程”的内因:一是“改变观念”;二是科技“嫁接”;三是“有心、用心”,走“精准扶贫”“科技脱贫”之路。行文至此,文章主旨清晰可见,但作者并未就此住笔,而是转过笔锋另起一段,仅以十个字拓出新界,自然而巧妙地升华立意。“事事如此”之“留白”包含哪些事?读者自可由此及彼振起联想的翅膀。
佳作
修剪茄秧
◎施陈宇
阳光高照,天空之上的云朵,洁白飘渺。屋后的株株茄子秧,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挂满了如同深紫金石般的茄子。叶子在风中缓缓晃动,映得茄子更加诱人。
回想起几个月前的星期天,阴云密布,凉爽的天气令人心旷神怡。我走到屋后,看见奶奶在田间忙碌。她弯着腰,拿着剪刀,黝黑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的汗珠,汇集到鼻尖,像是晶莹的珍珠。
奶奶正在忙着打理那一片茄子秧——简陋的篱笆是由木条简单拼凑起来的,绿色的茄子秧正攀附在篱笆之上。奶奶像个外科医生,认真专注,动作快速熟练,不放过一点该“手术”的“病灶”。“你来得正好,帮我浇一下水。”奶奶看到了我,直起身子,递给我一个水壶。我在篱笆旁边走,边缓缓地浇着水。晃动的水珠映着茄子秧,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水彩画。
我边浇水,边观察,发现在茄子秧的两叶之间,总是能看见被剪过的细微痕迹。“奶奶,你为什么要剪茄子秧?留着不是会多结茄子吗?”她放下手中工具,向我解释道:“这正是为了茄子长好,养分有限啊!”我虽然没有多言,但望着地上的茄秧残骸,再看看“手术”后留下的“伤疤”,总感到有些得不偿失——为了养分,伤了这么多小生命,怎么样也说不过去吧……
乌云渐渐退散,阳光之下,微风吹拂,秧叶飘动,水滴闪亮,茄子秧仿佛在感谢奶奶的“手术”,在这片土地上显示着自己的坚强,诉说着成长的体验……
一晃两个月,我在屋后乘凉,又瞟见那一片茄子秧——不,如今已是一片紫茄,立在小小的“茄桩”之上,个个饱满圆润,光泽透亮。“你们原来都是‘伤病员’呢!”我正想与它们调侃,奶奶出现在我的身边。“怎么样,看呆了吧。你现在该知道当初我为什么要修剪了吧。”我笑了,内心佩服农民的智慧之余,也有了一丝对人生的明悟。
阳光普照,茄桩之上,有的叶子似乎已经被晒萎,但它仍展现不屈的生机,一个个紫茄与叶共舞,像是在提醒我共享它们的成长经验。是啊,茄子秧只有剪去多余的枝叶才能结出硕大的果实,我们的生命之树有没有该修剪而不舍得修剪的枝叶呢?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点评
作文以“茄子秧”为线索记叙了两个场面——春天的“修剪”与夏天的丰收。在“设悬”“解悬”、前后对比照应的叙写中,作文的主旨渐渐明晰。作文结尾由物及人,由蔬菜栽培常识升华至智慧人生的构建,以问句指向作文主旨,但没有点明点破,而是留下诸如“舍与得”“退与进”等生活哲理让读者进行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