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
作者: 时丽丽【导语】
诗人艾青深情高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情怀是我们顽强奋斗、永葆青春的底色;爱国情怀是我们冲破阴霾、乘风破浪的动力。爱国情怀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骨髓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文一
英雄的情话(节选)
◎董雪丹
到井冈山的第一天,在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一则“井冈山名言录”吸引了我,这则名言是这样写的:“我天天跑路,钱也没得用,衣也没得穿,但是心情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越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当时我就想,这该是怎样一个人,可以如此无视无衣无钱的清苦,而保持如此乐观?看看署名:陈毅安。
对我而言,这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出于对这句话的尊重,我开始了解他,知道了他是湖南人,参加了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1930年在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五岁。
我查阅了一下资料,知道陈毅安上井冈山后,曾给未婚妻李志强写过四封信,在博物馆里的那句名言,就摘自其中一封。在这之后,其实紧接着还有几句:“但最忧闷、最挂心、最不安心的,就是不能单独同你坐在一起,而且信都很难同你通了。这是何等的痛苦啊!”在他充满爱恋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物质上的艰难他可以乐观地不在乎,却独独放不下一份相思,侠骨之中,又见柔情。
真是巧到不能再巧,在井冈山的第二天下午,听一位老师讲课时,她也讲到了陈毅安,讲到陈毅安与李志强书信往来相恋八年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讲到陈毅安写给李志强的最后一封情书,是两张空白的纸,那是在陈毅安牺牲半年之后,是在他们的孩子刚刚满月不久。看到白纸的那一刻,李志强的泪珠滚落下来:陈毅安在“蜜月”时对李志强说过,要是接到空白信笺,说明他已离开人世。这无字的书信里,比起李志强珍藏的五十四封书信,有着多少没有说出、再也无法说出的牵挂啊!陈毅安烈士牺牲后,人们在他胸前口袋里发现了被鲜血浸染的他与妻子的结婚照,照片上的陈毅安和李志强,实在太年轻了。面对他们的年轻,我甚至有一刹那的疑问:“我们是有阶级觉悟的青年,担负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神圣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这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话,怎么就出自这么年轻的陈毅安之口?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做出了那样坚定的、超越了儿女情长的选择?
一遍遍地看陈毅安的家书,虽然我努力想把一个英雄还原成一个饱受相思之苦的年轻人,但透过他真挚的爱的倾诉,我还是体会到一个革命者的爱情观、一种坚定的信仰:“你要做我的一个同志,才可以算是我真正的爱人。”由此,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陈毅安说的“爱情不能成为痴情”。是啊,志向相同、信仰一致的两个灵魂,才会离得更近,相知更深啊。
在井冈山,信仰绝不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因为我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曾经浸润着太多的鲜血,那么多有名无名的先烈在这里长眠。在这里,怎么可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又怎么忍心去玷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奠定的信仰?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怀揣一份景仰,不能不心怀一份尊重,不能不去思考什么是信仰。似乎为了加深“洗礼”的印象,我在井冈山学习的八天时间里,每一天都有雨,被雨清洗过的天地总是一片澄澈。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在英雄曾经走过的土地上,倾听那些感人的往事,感受那些高尚的情怀,感觉精神也是一片澄澈。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这篇散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井冈山学习期间,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仰望英雄的所见所闻所感,由英雄家书写起,引出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人物形象鲜明。陈毅安把爱国情怀镌刻到给妻子的每一封信中,他身上显现的坚定信仰以及高尚情怀,对成长中的时代青年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选文二
大槐树的见证(节选)
◎郭 华
久闻河北省河间市齐会村有棵大槐树,今天我终于站在了它的树荫下。这是一棵历经700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的大槐树。这是一棵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弹拦腰炸断,本已枯死,又奇迹般再生的国槐。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地区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在贺龙、关向应所率八路军120师连续粉碎日军三次围攻后,1939年4月23日上午9时,敌人又在炮火掩护下对齐会村发起了攻击。进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桥,小桥失守后,村中央最高处的大槐树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前。我们的战士隐蔽在大槐树后向敌人射击,敌人的轻重武器一起射向大槐树,树上留下无数弹痕,一颗炮弹正好打在树干上,大槐树被拦腰炸断。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把鲜血洒在大槐树下,但他们毫不畏惧,经过浴血奋战,来犯之敌大部被歼。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槐树见证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
大槐树还见证了一个外国人如何“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就是白求恩同志。战斗打响后,白求恩将“战地手术室”设在大槐树前线附近的真武庙里。炮弹接二连三在手术室周边爆炸,盘子里的手术器械被震得乱响,庙门口挂着的白布门帘也被炮火烧着了,白求恩仍镇定地做着手术。齐会歼灭战打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69个小时,救治了115名伤员。今天,小小的真武庙已成为红色教育纪念地。
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在齐会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名单中,赫然写有独立第二旅旅长魏大光的名字。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情状:有的几千、几百人,有的几个人拉起个队伍,便自称“司令”。魏大光就是这时期涌现的“司令”,但他一心一意跟定共产党,参加了齐会战役,身先士卒,大槐树目睹了他英勇的身姿。不久后,他在与日寇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28岁。而与他同时期的那些“司令”们,有的却当了汉奸,最终受到人民的惩罚。百年以来中国大浪淘沙的历史有一个规律: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树见证了这一规律。
大槐树被日寇炸断之后,第二年未见发芽,谁知转年它竟从根部萌发了新的枝条。仿佛是要见证我们的民族从灾难走向复兴,它又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当年村中小桥附近,如今建起了齐会战役纪念碑、整洁的广场、漂亮的二层村舍。享受着新时代和平生活的村民们,他们正忙碌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80多年前长眠地下的先烈们,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我抚摸着大槐树苍劲的树干,心中对先烈们说:大槐树作证,今天的齐会如你们所愿,今日的中国如你们所愿!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3月18日,有删改)
◆含英咀华
大槐树见证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见证了中国人民跟定中国共产党、追求光明生活的坚定信念;也将见证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大槐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它是象征着民族精神的不平凡的树。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还不适应,难以接受中国道路日益显现的优越性,便下套子设绊子,甚至试图进行军事挑衅试摸底线。今天不是满清时代,我们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爱和平,不争霸,但不惧怕任何挑衅。我们有与国力相匹配的军力,更何况,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一声召唤,万众齐应,摩拳擦掌,赴汤蹈火,是我们军队不可战胜的决定性因素。今天,报国不仅是血洒战场,更是汗洒岗位。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把拳拳报国之情转化为立足岗位的扎实行动。
爱国是崇高的,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基因,我们为此无比骄傲。“随时等待召唤”的集体呐喊,是网友爱国情感的一次爆发。其实,青春的力量,爱国的热血,不仅在国家受到威胁时才燃烧。真正的爱国,是一种深入日常生活的品性,是一种立足岗位的敬业,是一种奉献他人的友爱。
(选自王海《为青春的爱国血性点赞》,有删改)
◆思想探究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内心的最强音。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国家”的代名词,“爱国”首先是爱每一个国民;“爱国”是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爱国”是要主动承担时代的重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爱国之热情,走出时代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