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作者: 王博入乎其内
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使小说的叙事性更多样,抒情性也更强烈。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把握这些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小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主旨。
一、多角度分析小说叙事特点
小说的叙事特点又叫叙事艺术或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手法或艺术技巧,具体包括叙事视角、叙事线索、叙事手法等。
1.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一篇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比如《哦,香雪》以第三人称来叙事,这种全知视角(又叫上帝视角)有助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作者在作品中可以直接抒情或议论,也可以直接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好像姑娘们真在贬低她(凤娇)的什么人一样,她心里真有点替他抱不平呢。不知怎么的,她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
2.叙事线索
散文化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贯串全文的事物,这就是小说的叙事线索。这个线索物往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小说主旨有关,并且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比如《百合花》中清丽、纯洁、淡雅的百合花,既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好,也象征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3.叙事手法
也叫叙事技巧,即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叙事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等,还包括各种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等。比如《哦,香雪》中将香雪与其他姑娘进行对比,突出了香雪对知识的向往。
二、多层次体验小说抒情特点
相比于一般小说,散文化小说的抒情性很强,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
1.直接抒情
作者或是用富有表现力、满含情感的词语抒情,比如《哦,香雪》中作者写火车带来山外的现代文明:“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或是通过人物语言、心理活动表达情感,比如香雪月夜独自回家时就有很多心理描写:“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表达了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喜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2.间接抒情
作者或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定物件,表达特定的情感,比如《百合花》中的百合花;或是通过特定的场景(环境渲染、场景营造)和特定情节(勾勒细节)来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比如《哦,香雪》中写“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那些山里的姑娘们“穿起花棉袄”“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这样的场景渲染、衬托的是青春的激情与向往。
出乎其外
这是山谷里的一小块平地,盖了五间平房,房后是几排鸡舍,房前一大块菜园,园边种的指甲草和万寿菊正开得绚丽。我说原以为会有很浓重的鸡粪味儿,竟然没有。她说这山多大呀,还整天过风,下面又有土吸着,能有啥味儿,有点儿味儿也都能分散干净。
进屋落座,喝着茶,便扯云话。
(她说)养鸡好啊,既能收鸡蛋,又能炖肉吃。肉蛋又都不贵,寻常百姓都能消费得起,各种风险成本都低。在这里,更省事。饲料都不用喂,只准备一点儿玉米。玉米平常也不喂,只是在晚上想让鸡回来时才撒上一点儿。这不远处还有个小野塘呢,时不时还能攒点儿水,就又养了这三只鹅,鹅能看家护院。还养了这条狗。门口的地,随便长点儿青菜,也不用肥料。
我在房子里转了一遍,发现没有空调。她说空调这里实在不需要。这山沟整个儿就是一个大中央空调。冬天没暖气难熬一些,你看我们打这炕,我们就烧炕。问她烧柴是不是有污染,她笑道,烧柴这事是不环保,可环保这事看咋说。这一条沟里就住我们俩,柴火呢满山都是,不用砍树,光捡自然腐朽的树枝就足足得够。一天三顿饭用不了几根。冬天烧炕也用不了几根。就是有点儿废气,出不了这山沟就能消化,能和污染扯上边儿?
来到这以后,和老公关系也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可紧张呢,你想,事情多空间小,经常生病心情不好,能不紧张?常常是谁看见谁都烦。一来到这,反而越来越亲。虽然还是整天在一起,可是不用再看着对方了,而是一起看着外头。你别看只是个小山沟,小山沟里包罗着大世界,用我闺女的话说,这叫滴水藏海,恁尽情地遨游吧,连泳衣都不用穿。
(选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赏析
小说叙事是通过朋友的讲述展开的,“我”作为这种生活的旁观者,有助于叙事的客观、冷静。同时,读者通过“我”的眼睛可以看到更真实的新农村生活。小说看似抒情性不强,其实在写景与叙事中都满含感情。有借景抒情,比如“这是山谷里的一小块平地,盖了五间平房,房后是几排鸡舍,房前一大块菜园,园边种的指甲草和万寿菊正开得绚丽”,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活悠闲、安静;也有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来抒情,比如文中“用我闺女的话说,这叫滴水藏海,恁尽情地遨游吧,连泳衣都不用穿”。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赛 毛
◎杨志军
黄昏正从天上沉下来,赭红的地表在天色中融作一艳红,泛滥的赤光迅速移动着,白天的灿烂正在消逝。父亲突然有了决断:赶快走,回到桑杰家去。他骑马扬鞭,马却不怎么听话,快两步慢三步。但很快父亲就发现马是对的,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
马惊慌地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唵嘛呢叭咪吽。”挥动马鞭乱抽一气,马的狂奔瞬间到了极限。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听到了,马也听到了,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蹚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无恙,但是她没有。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泅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
水一直不退,低洼地变成了一片汪洋。但父亲和桑杰都知道,不管水退不退,赛毛和父亲的马都已经不在了。桑杰没有哭,也不让孩子们哭。父亲知道,这是因为活人的眼泪会滞留灵魂远去的脚步,就像被酥油粘住了羊毛,被水打湿了翅膀。孩子们是懂事的,除了索南会带着妹妹梅朵时不时高声念诵起祈福真言外,没有什么异样。沉默的才让则愈加沉默,他伫立在高地上,望着低洼地和大水的眼睛晶亮而明澈,如同冰雪的精灵在无边的寂静里放光。父亲感觉到,才让的眼光有声音,有一种悲沉的能够穿透人心的声音。梅朵黑和梅朵红一早一晚都会走向低洼地,蹲踞在汪洋的边缘,吠叫几声,沉默一会儿,是守望,还是送别?
(选自《雪山大地》,有删改)
1.阅读小说,说说“马”在小说叙事上的作用。
答:
2.谈谈小说最后一段抒情的特点。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