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格局

作者: 刘淑玲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也有人说,一个人经历的范围,就是他的人生;还有人说,一个人计较的范围,就是他的胸怀。

正值芳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

◎李欣雅

魏源曾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诚哉如是,行走在这世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经历的范围与计较的范围,深刻影响着他的胸怀格局。只有胸怀宽广、格局远大,才能“照四方”。正值芳华的我们,要想做有担当的时代接班人,就必须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引用名言,自然过渡到“胸怀格局”的话题上,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要想做有担当的时代接班人,就必须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

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是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想正其身、行其道,必须拥有宽广的胸襟,抵御外界的浸染。宽广的胸怀和格局,影响着人的一言一行。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何等的境界!而反观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计较个人得失,格局狭小,甚至没有格局。正值芳华的我们应该积极地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涵养自身格局,争做民族的中流砥柱。(鲁迅与“利己主义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阐明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应该用核心价值观来涵养自身格局,逻辑清晰,易于让读者抓住议论的主要内容。)

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源自自身的职责与担当。(段首衔接句与上文的段首衔接句具有逻辑上的深入关系,是本段论述的中心。)君可见,钱学森将祖国的事业看得比自身还重要,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舍小家为大家,以开阔的胸怀、长远的格局助力祖国发展;君可见,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投身教育事业,以寻找改造中国的出路为己任;君可见,面对苏联专家突然撤走,邓稼先秉着“用算盘打也要把它打出来”的信念,将努力化作蘑菇云绽放在戈壁滩上。他们的胸襟与格局如巍峨高山,屹立在大地之上;他们的格局犹如大川之水,跨越困难的沟壑,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正值芳华的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格局去看待时代的课题。(举例论证贴近生活,形成群例,具有排比的气势,议论角度新颖,说理充分。)

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应实践于祖国大地之上。(段落衔接句逻辑严密,与前两段形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脉络,层层递进。)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扎根基层,将百姓最切实关心的问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扎根大地,立足实际,以实践的脚步丈量生命的广度。正值芳华的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格局,努力成为下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勇敢成为下一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工部,自信成为下一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古今贯通,有力地论证了“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让胸怀和格局成为一种自然传承,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人民日报》有言:“生命是不能被略过的重点,一定有人敢选最难的那条路,一定有人把生命排在利益的前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敢选最难那条路的人。正值芳华的青年一代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角,有责任以宽广之胸怀、远大之格局去演绎、讲述中国故事,赓续中国精神。(给出“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的途径和方法,即“成为敢选最难那条路的人”,做中国故事的主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内蒙古扎鲁特旗第一中学高一(2)班】

技法提纯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值得借鉴之处有:

1.立意深刻

以“拥有宽广胸怀,扩大人生格局”作为立意,既抓住了宽广胸怀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远大格局的必要性。“以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格局去看待时代的课题”“努力成为下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胸怀格局的独特思考。

2.材料丰实

本文论据充足,援引钱学森、陶行知、邓稼先、廖俊波等事例有力地佐证了中心论点,并联系现实,阐述了胸怀和格局对青年的重要作用、对时代的重要意义,引人深思。作文援引的事例是读者非常熟悉的时代楷模和民族的中流砥柱,以及林则徐、杜甫、王昌龄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充分。

3.层次清晰

首段引用魏源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拥有宽广的胸怀,扩大人生格局”,总领全文。主体部分起承转合,议论条理清晰,从胸怀、格局是什么,到为什么要开阔胸襟、扩大格局,再到怎样扩大胸怀格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结尾的语言很有感染力,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副对联颇有意味,它的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须捺住即成名”,横批是“撇捺人生”。从字形上看,“若”字的一撇如果不向左撇开而写成一竖,就是个“苦”字;“各”字的一捺如果写到一半便停住,就成了“名”字。这一撇意味着要知舍弃,这一捺意味着要懂克制。一撇一捺相结合,恰好组成了一个“人”字。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仿照2021年的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以对联为现象,对对联中的汉字进行拆解和分析,提出“撇捺人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从一个普通的对联现象走向抽象的道理,充分展现学生思考的成果,指向了立德树人的高考评价原则。

本则作文题考查学生对“撇捺人生”的深层理解,阐释句“这一撇意味着要知舍弃,这一捺意味着要懂克制。一撇一捺相结合,恰好组成了一个‘人’字”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舍弃”与“懂克制”,指向了二元思辨,学生既要思考“知舍弃”与“懂克制”的意义,又要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题目还要求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因此写作时,要深入挖掘当今时代“知舍弃”与“懂克制”的丰富内涵,联系一些热门现象,明确人生道路中的“知舍弃”与“懂克制”,再回到青年的具体做法上,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也可以列举以往的名人事例,再对比当下现状,做到观古知今的“联想和思考”,最后提出时代青年的正确做法。作文要体现出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彰显时代青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陈盈璇/供稿】

上一篇: 青春力量
下一篇: 畅想未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