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之纵向顺延
作者: 李春玲美文引路
天使原来是这样的(节选)
◎〔英国〕南希·麦克奎尔
三、四岁的时候,我被妈妈故事中的天使迷住了。妈妈说,在我身边时刻都有着守护天使的陪伴。我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我总是设法挤出些地方给天使;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和天使说着悄悄话,希望有一天能见到她。我脑子里清清楚楚地浮现着她的形象:她身着轻柔的白纱裙,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浑身笼罩着神秘的光环。
六岁的时候,我在学校参加了耶稣降生宗教剧的演出,我对天使的迷恋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点。妈妈在我脑子里填满的那些奇妙的人物故事,使我在爱尔兰老家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并使我日后成为一个白日梦者和乐观主义者。
相反,我的外婆根本不信这一切,她只知道不停地劳作,日复一日地为全家人操心吃喝。妈妈温柔而美丽,外婆则很刚强,只是看上去总是疲惫不堪。她是那时我所见到的最慈祥但却最不可理喻的女人,只相信行动,从不轻信言语。当我们隔壁邻居的女人半夜因小产而大出血时,妈妈陪在那个女人身旁,不停地哭泣,而外婆却立刻跑到一英里半以外去找医生。
外婆是左邻右舍的人心目中的主心骨,人们免不了需要这样那样的帮助,而她则乐意帮助每一个人。我常常看到她给一些人家送去牛奶和食物。她自然、直率的慷慨,使接收帮助的人没有丝毫的难堪。她设法给我们做衣服,在毫无希望的时候,像变戏法一样给我们做出每一顿饭。
长大以后,我把对天使的迷恋转移到对天使的认真研究上来了,试图证明天使的真实存在。我约见那些声称见到过天使的人,听他们讲如何从严重疾病中恢复过来,或如何奇迹般地躲过灾祸的。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不停地拼命嚎哭,使全家都耽误了上火车,后来那趟火车出了事。男孩说,在这之前他看到了天使,她对他说,不要上那辆火车。外婆不相信这个故事。她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天使为什么不救每一个人呢?”
九年前,外婆死了。我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崩塌了,她带走了被称之为生命力或活力的那种东西。没有人能代替她留给我的这种感觉。外婆去世约一年后的某一天,我去加油站加油,交钱时发现皮夹不翼而飞。是丢了还是被偷了?眼泪不知不觉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这时,站在我身后的一个男子把一张10镑的纸币放到柜台上,安慰我说:“别难过,这种事谁都有可能碰上。”还没等我明白过来对他说声谢谢时,他就快步走开了。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我发现我证明天使存在的立足点似乎摆错了。
生活中,天使无处不在。她会带着慈爱和真情在朋友、家庭或陌生人中间偶尔出现。当你意识到这点以后,你就能经常看到她,并受到感染和鼓舞。天使没有美丽的翅膀,也不一定穿柔和的纱裙,她肯定不是我孩提时想象的那个样子。她看上去也许是个餐馆招待员、教师或加油站的机械修理工。他们的行为像……对了,就像我的外婆那样。
我的女儿有时候问到我的外婆。前不久,她说:“你的外婆现在变成了天使了吗?”我说:“亲爱的,她一直就是个天使。”
(选自《时文选粹》2023年第12期,有删改)
◆技法点睛
文章借助一连串时序词,通过纵向顺延的方式描写了“我”对“天使”的理解和认识所经历的过程,脉络清晰,结构圆合。纵向顺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叙事形式,不仅可以使故事条理清晰,而且也可以使情节充分展开,进而实现文学情绪的从容渗入。常见的纵向顺延的叙事方式有:
1.阻遏式纵向顺延。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比如鲁迅的《社戏》中,作者并未让去赵庄看戏的故事一路狂飙,而是不断制造阻碍情节。如:叫不到船;来到赵庄,近台却没什么空位,只能远远地看;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却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过,一个小旦咿咿呀呀唱个不停……阻碍情节的出现,除了使得赵庄看戏的主线叙事被延宕降速外,整个“社戏”故事的空间与时间都在无形中被拓展,纵向顺延的情节夹杂的人物、环境要素无时不在建构一个纯真质朴的乡村世界。
2.重启式纵向顺延。为了降低叙事节奏,作者会将先行情节推入死局,以情节骤停的方式使叙事陷入停滞。此时,作者会将大量笔墨集中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或呈现过往生活的回忆,或描述当下的生存状态,或抒发未来生活的愿景。在全新的情绪状态、迥异的叙事语境中,后继情节以新的人物关系、叙事时空、故事导向为依托,悄然重启,将故事发展、形象塑造、作品主旨顺势带入全新的境地,作品在绝处逢生的文学效果更加凸显。
3.取代式纵向顺延。取代式叙事顺延的运用,其核心在于叙事节奏的变频与情绪属性的转向。表层的主线故事只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或一组伪预设,其作用在于铺垫:一是为后文旁逸斜出的后续主线搭建必要的叙事环境,包括人物关系、故事环境等;二是在伪主线故事里酝酿一种合宜的情绪,并为主线情节的情绪转向升华准备情感基点,然后抛出承载写作意图的主线情节。
学子佳作
保温杯
◎滕梦凡
从小到大,妈妈总会在冬天到来之前早早为我准备好保温杯。
小学时,一大早畏惧严寒的我仍窝在被子里,妈妈就已经起床,倒满一保温杯的热水以便我去学校喝,接着便去厨房忙碌起来。我个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总会将保温杯里的热水放冷后一顿痛饮,享受那冰爽的感觉,所以,那妈妈精心准备的保温杯对我来说如同摆设一般。
随着年龄增长,青春期的我越来越叛逆,听不得父母的管束和唠叨,如同渐渐丰满羽翼的鸟儿迫切希望飞翔却未领会这丰满之翼如何而来。
回忆越旧,越深刻。犹记初三那年冬天的风如刀似锯,下晚自习回家的我发起了高烧,口渴难耐。我到厨房的水池旁一股脑地把保温杯中的热水倒掉,再接上冰凉的自来水,灌了下去,舒爽之后迎来的却是一阵咳嗽,咳得我头昏脑涨。妈妈过来一瞧,说:“生病了还喝冷水干嘛?”责备的口吻与我本就烦躁的心情碰撞,“不用你管,我乐意。”我不耐烦地回了一句,转身离去。妈妈出于关心,还是重新接了一杯热水。“发烧要多喝热水,好得快。”她边语重心长地说,边给我端了过来。“不是告诉你我不喝热水,不喝热水……”我挥手间,妈妈手中的保温杯打倒在地,热水都泼在了妈妈腿上、脚上。
半夜,那胀热与堵塞感令我不堪,在床上翻来覆去,豆大的汗珠不时落下。后来我迷迷糊糊睡着了,但隐约之中,觉得有一个杯子放在了我面前,接着便听见关门声,再后来,万籁俱寂。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高烧使得我的嗓子如被刮了皮一样,我坐了起来,掀开保温杯的盖子,直饮一口,水温贴切,味道有一股柠檬香,仔细一瞧,原来是柠檬水,回环的清香似交代了什么,往返心中。
那次,我终于知晓了一直以来忽略之物,是妈妈一丝不苟地对我的关心,可我却一次一次糟蹋,悔恨涌上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岁月如奔马一般,所过之物如虚影刹那,所经之事如书之阅页,有时会忽略一些情节,但时光荏苒,忽略之事渐有顿悟。忽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之后的领悟,忽略后的弥补才是对此最好的救赎。
【山东德州市庆云云天中学】
◆点评
本文用纵向顺延的叙事方式,记叙了妈妈每年冬天给我准备保温杯的事情和我态度的改变,将母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一个物象作为线索贯串全文,构思巧妙,不仅使得作文脉络变得清晰,也让情感有了寄托之物,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