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经济

作者: 吴燕

热点聚焦

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崛起和繁荣无疑为全球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增长动力。在5月26日举行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话”上,多位专家学者提出让数字技术驱动创新、数据要素释放价值、数字产业引领未来。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数字经济创新能力越强,数字技术越先进,应用越广泛,数字经济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就越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阶段,数字经济是关键赛道。

纵深剖析

1.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发展数字经济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产业数字化升级和转型,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及高效便捷等特点,逐步替代传统产业模式,衍生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的强大推手

从创新层面来看,数字科技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通过跨界融合和模式创新,不断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服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加持下,数字经济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数字经济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服装、家居用品等行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能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通过收集用户的身材数据、喜好、风格偏好等信息,服装品牌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装设计方案,甚至实现远程试衣,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线,生产定制化、小批量、高质量的产品。

解读:

数字经济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未来数字经济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素材积累2: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国数字经济在关键核心技术与技术路线选择上存在被压制风险。高端芯片、工业控制软件、核心元器件、基本算法等与数字产业相关的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基础软件和芯片技术上的优势重构全球数字经济技术路线,我国数字经济底层技术逻辑被冲击风险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安全从人人对抗、人机对抗逐渐向基于人工智能的攻防对抗演化。

解读: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须共同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多方观点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沈 滨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要的技术来源和产业阵地。在数字产业化进程中加快推动自主创新,有利于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与创新扩散,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夯实科技根基。

聚焦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提升数字产业化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数字产业发展演进的重要形态,是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数字核心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集群能级跃升迫在眉睫。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发挥专业化分工、产业间协同的作用,构建更为高效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效降低创新研发投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基础保障。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拓创新,提升数字产业化的创新能力。保障云计算、人工智能、5G/6G等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自主化、规模化、创新型发展,深化数字产业支撑引领作用。瞄准全球数字技术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助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深化应用等方面的前瞻性布局,全面、系统地考察技术创新投资的商业价值、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形成梯度有序、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确保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向数字产业领域集聚,助力数字产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17日)

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刘志成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推进器”。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潜在增长率提升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引领新技术发展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可以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数字经济在助力分好“蛋糕”方面大有可为。依托数字技术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可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后发地区和中小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弥合区域“数字鸿沟”。推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借助数字化方式为后发地区赋能,可以使物质资本、高素质劳动力、高技能人才等要素低成本、快速地配置到后发地区,进一步强化地区发展的先进要素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将不断增强后发地区的发展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0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