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记

作者: 李慧

蓝天下,远山浅淡,近水清碧。沿着弯弯的田埂,我和父亲来到一片水田边。这一方水田如同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中所写:“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我深深呼吸,空气中混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放下肩上的担子,从簸箕里提出一捆捆秧苗,均匀地把它们扔到水田里。那一捆捆鲜嫩的秧苗在空中调皮地昂着头,轻快地落下,沉沉吻入了润如油膏的土地,水田里漾起了一道道涟漪……我看得入了迷。

“插秧啰!”父亲吆喝一声便轻轻挽起裤腿下田了。他双腿分开插进泥里,弓身捡起身后的一把秧苗,解开稻草绳,左手拿着秧把,拇指不停地分拣;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五六根秧苗,快速插进田里。不一会儿,六行整齐的秧苗就在父亲不断穿梭的手下慢慢延伸出来,绿绿的,油油的,在水田里随风招摇。

我把裤腿卷得高高的,下了田,学着父亲的样子,捞起一把秧苗,解开稻草绳,左手拿一把秧苗,一次分出两三棵,右手抓在根的上面一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秧苗插到烂泥里……“停!停!”正当我手忙脚乱之际,耳边响起了父亲的声音。我抬起头,疑惑地望着父亲。“旺仔,你看看,你插的秧苗!”我顺着父亲的手指,看向自己插的秧苗,有的已经漂浮在水面上,有的只露出几片叶子,行列歪斜,疏的疏,密的密。

“来,我教你!插秧时食指中指并拢,与大拇指一起夹住秧苗的根部垂直插入水田的土壤里,再松手起来。”父亲边说边示范,“头禾插齐腰。插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秧苗的成活率。插浅了就会浮起来了,插深了就会沤死。秧苗要插到泥里,深浅适宜,才有利于它成活、成长。”

“怎么做到行列整齐呢?”我瞅着自己插得歪歪扭扭的那块秧苗问父亲。“秧与秧的间距也是有讲究的,间距的好坏会影响秧苗的成长及谷穗的饱满……”父亲指着脚下,“两脚站立的前方就是插秧的地方,弯腰两手够得着的地方就是插秧的范围。一趟秧六行,左腿外边两行,两腿之间两行,右腿外边两行,一排排地插,行距株距要均匀。双脚移动的幅度不能太大,太大了手脚放不开反而会影响插秧的效率和容易摔倒在田里;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到处是脚踩的坑,用泥巴去填也浪费时间。”“嗯。”我边回应父亲,边按照父亲的方法开始插秧。果然,一株株秧苗就“亭亭玉立”地站在我面前了。

日影西斜,晕红的晚霞将禾田撕成金色的碎片,远处炊烟袅袅而起,当插完了最后一行秧,我沐着南风,负手闲立在田埂上,凝望着行行秧苗,脸上漾起一股得意和骄傲,心中涌起一种劳动后的舒坦和喜悦。向晚的轻风贴着湿漉漉的秧苗拂过,秧苗自在地轻舞着,像是向我点头致敬。

【湖南长郡·浏阳实验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