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
作者: 程立海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说“温故知新”。“温故”和“知新”可以是什么关系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温故知新”这一成语出自《论语》,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或有新的发现。可见,“温故”和“知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据此,我们在写作时应紧紧围绕“温故”和“知新”这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关联的关系展开论述:
1.“知新”离不开“温故”。“温故”是“知新”的基础、前提与条件。但要注意的是温故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回顾旧知识,从中获得新的领悟或体会,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温故”与“知新”是相互促进的。写作时应紧扣“温故”与“知新”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论述如何通过二者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更新迭代,进而促进知识的增进,助力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温故”与“知新”的价值与作用。写作时要指出“温故”与“知新”在个体价值观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温故”来传承优秀文化,通过“知新”来开拓创新。
佳作展示一
温故而知新,知新而有故
◎王 颖
人们常说“温故知新”。“温故”与“知新”并非是割裂的两部分,它统一于我们的认知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亦统一于我们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命旅途中。
温故,即温习旧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为认知新事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温故意味着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无论是总结性的结论,还是如指明灯般照亮前路的圣贤之言。因此温故绝非简单的温习,它更指向对已有知识的整合,从而为认知新事物奠定深厚的基础。
知新,即认知新事物,它是人们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未知,突破思维局限,为开拓更广阔世界而努力和创新。从人们用简陋的帆船开始远航,到今天“蛟龙”号深入海底,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到今天“悟空”“墨子”太空探幽,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新事物探究的渴望与努力,也正是因为“知新”,人们将新变为旧,人类的认知边界才能不断拓展、延伸。
温故与知新并非割裂的两部分,而是统一于人们的认知体系中。正如科学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再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的认知边界也是如此扩展。芥川龙之介曾说:“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过去的经验、习得的知识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等待人们挖掘与再思考,而在这反省自察的过程中,从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经验,以变化的目光再次深入研究习得的结论,新的认知与想法便可能由之诞生。从无到有是为知新,从有到精也是知新的一部分,它意味着人们开始自主地反思过去,用平和的心态、审慎的目光、变化的视角去挖掘那点点滴滴中隐藏的闪光点。
更进一步,“故中寻新”,由“新”转“故”,人类不断将未知领域化为已知领域,为后人的研究探索奠定下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如伽利略在罗马教堂面前坚定地喊出“地球在转动”,又如尼采在被认为离经叛道之时创造出“超人学说”,并扬言“自己的时代还未到来”,正是有了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在固有眼光的指责中,在陈旧观念的压迫下仍然坚定不移地寻找新事物,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的思想与发现或许不被旧时代所接受,却在百年之后回荡于每个人的心中,帮助着人们走出洞穴,让人们有了更加先进的装备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故从何处来?从新中来,从那些为新而不懈奋斗的努力中来!
温故而知新,知新而有故。愿我们都能从旧有的知识中汲取力量,以昂扬的姿态开拓新知,成就花开绽放的人生!
【上海闵行实验高级中学高一(2)班】
◆点评
本文拟题精准,作者深谙“题好一半文”的道理,以对偶句拟制凸显中心论点的文题,令读者眼前一亮而印象深刻。同时,作文首段紧扣所给材料,点题,不枝不蔓。文中援引荀子、芥川龙之介等名言名句和“蛟龙”号、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悟空”“墨子”太空探幽等作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充满雄辩力量,令人不容置疑。
佳作展示二
新故相依
◎李 建
自然性的存在虽有先后之分,却无必然联系,但人的认知却有新故因果。子曰:温故而知新。而在我看来,人的认知中,新故当相依相证。
这里的“故”,指早已被前人或我们自身所认知的对象、逻辑的发始端。“温故”则意味对存在于我们思想中的事实加以审慎地重视、精炼、二次论证乃至于再认识。它的目的并不在于简单温习防止遗忘,而是要求以全新的方法审视过去“学习时的我”,弥合前后学习过程中因自我进步而产生的差异,达到自我统一并更新先前的认知。
“新”所指内容更加广泛:未知的知识,全新的思路、独特的眼光……凡从前未出现于认知中且于人有益的,都可以被称之为新。
“温故”可以“知新”。在对过往认知的再认识过程中,我们以有别于过去的视角看已知的对象,作为“故”的过去,在这个过程中,全新的认知产生了,过往不可解的难题也在此时迎刃而解,人得以自我更新,并从已经熟悉的认知对象中获得全新的启示。
反过来讲,“知新”也可以“证故”。如在物理学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在新的发现出现后重新定义过去存在的事物,将时间、质量等概念一遍遍细化定性,使其越来越贴近真理。更精确广阔的“知新”,有助于更准确地“温故”,将“故”中受限于时间和认知的局限性破解,充分发挥“温故”里再认知的作用。
由此,“故”才能足够准确地推动我们“知新”,以足够坚实的基础,保障我们不因“故我”的缺陷而在知新的过程中陷入困顿和挣扎,也不因“知新”太远而与故我脱节,只有以和谐统一的认知学习,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前进。
更进一步说,人应具有“故我”和“新我”,而人本身则如晨昏分界线,永恒地处于“新”“故”之间,却一刻不停地奔涌向前。人同时具有“故”的印记和“新”的可能,学习,或者说知识是没有尽头的,客观世界同时不分新故地保有从原子到星系的全部认知资源。但人必须受困于自我有限的生命和逻辑化的认知过程,因此我们为认知划分新故,实际正是为了“温故”和“知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保有自我的和谐,从故有认知中开掘新知识新世界,以新故相依的状态凝实自我认知主体,从而面对没有穷尽的世界,以拓展自我的边疆。
因此,唯温故与知新,可以充分调用新我故我,达到自我统一,探索无尽未来。
【上海闵行实验高级中学高一(6)班】
◆点评
作文开篇由所给材料入题,自然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通过论述“故”与“新”的内涵,来剖析事理,有理有据,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结尾语言简明,再次扣题,全文一气呵成。作文借助长短句交错相间的呈现方式,将所要表达的意义和观点,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读者,体现出驾轻就熟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