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手法和作者的人生思考
作者: 周子越入乎其内
自然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寄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作者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与作者采用的描写方式、表达的情感不同相关。
一、自然景物描写的手法
1.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自然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袅娜”写荷花盛开、婀娜多姿的样子,“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充盈着生命力;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样子、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光亮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2.重视色彩的搭配使用
语言的“三美”中包括了色彩美,合理运用色彩描写可以极大地增强自然景物的美感。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景画,画面呈青、蓝、白、灰等冷色调,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注重描写角度的转换
散文创作要求“形散神不散”,因此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就涉及描写角度的设置和转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先写月下荷塘,继写荷塘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从里到外,由远及近,有静有动,疏密相间,把月光和荷塘融在一起。作者借助写景角度的转换,将荷塘最突出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如临其境。
二、作者的人生思考
体会景物美是我们进行散文阅读的基础,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是目的。如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详细描绘了地坛公园内的多种自然景物,如古刹的神木、茂密的竹林、废墟荒草、静止的池塘、启明星以及飘落的蝴蝶等。这些景物不仅构成了地坛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成了作者寄托情感和人生思考的重要载体。神木的生长规律让作者认识到生命有其固有的生长规律,人生也应该如此守恒,不随意狂躁浮躁。在茂密的小竹林里,作者发现了自己的存在,并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融合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秋色的废墟和孤独的蝴蝶让作者意识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命运,只能顺从自然规律安然生长。《我与地坛》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地坛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深刻地反映了史铁生对生命、自我和命运的思考。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我们理解人生、思考生命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