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情怀
作者: 蒋芯蕊
【导语】
自然情怀的培养是新时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青年学子的生态价值观、心灵净土与和谐共生的能力构建。高中阶段,正值塑造世界观与情感观的关键时期,培养高中生深厚的自然情怀,使他们能够怀揣敬畏之心,珍视自然之美,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早些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乌斯曼是一百年前那个鼎鼎有名的“哈萨克王”。
而更早的一些时候,在这片茫茫戈壁上,所有的道路都只沿其边缘远远绕过。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行进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没有人能从这片荒原的腹心通过。没有水,没有草,马饥人渴。这是一块死亡之地。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那些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但它们不能开口说出一句话来。它们因为深藏着水的气息而生有晶莹深邃的眼睛。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就有滴水泉的传说了吧?那时,只在牧民之间,寂静而神秘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戈壁滩最最干涸的腹心地带,在那里的某个角落,深深地掩藏着一眼奇迹般的泉水。水从石头缝里渗出,一滴一滴掉进地面上的水洼中,夜以继日,寒暑不息。那里有着一小片青翠静谧的草地,有几丛茂盛的灌木。水流在草丛间闪烁,浅浅的沼泽边生满苔藓。那是一片狭小而坚定的沙漠绿洲——有人声称目睹过那幕情景。当时他身处迷途,几天几夜滴水未进,已是意识昏茫,濒临死亡。然而就在那时,他一脚踩入滴水泉四周潮湿的草丛中,顿时感激得痛哭起来。他在那里痛饮清冽的甘泉,泪流满面。
每一个牧民在荒野深处寻找丢失羊羔的时候,都坚信滴水泉就在附近。也许就在前方那座寻常的沙丘背面?他四面呼喊,又饥又渴地走过一座又一座沙漠中的高地,踮足遥望。野地茫茫,空无一物。但他仍然坚信着滴水泉。
滴水泉如同这片大地上的神明。它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远之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地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思想探究
在李娟的笔下,《我的阿勒泰》不仅是一幅幅细致入微的自然风光画卷,更是一首心灵与自然深度对话的抒情诗。她以饱含温情的笔触,将阿勒泰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化作了最贴近人性本质的自然之美。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间,自然不再是静默的背景,而是成为了与人类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伙伴,共同编织着关于生存、爱与幸福的动人故事。选文讲述了美妙动人的滴水泉的传说,虚幻的滴水泉神秘莫测,却宛如大地神明给牧民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