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友好城市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城市。
成都市龙泉驿区书南社区打造了“儿童友好路径”,在路旁墙壁上绘制打弹珠、踢毽子、丢手绢等生动展现儿时游戏的绘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设计理念,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与社区文化有机结合。在广州市越秀区的广九社区,老城区旧楼之间的空间被利用起来,布置了色彩明快的儿童游乐设施,如儿童拓展游戏墙、童车小跑道、爬坡滑梯、跳房子、共享书屋等,社区被“童趣”点亮。小小主持人课、儿童创意绘画课、年画启蒙课、古筝古琴体验课……在成都市文化馆艺术课表上,一系列专门为儿童定制的免费个性化课程引人注目。在广州图书馆,不同主题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外绘本在亲子绘本阅览区整齐摆放,旁边还设有舒适的座椅、沙发,很多孩子周末会来这里享受阅读时光。目前,广州拥有1个少年儿童专属图书馆,1个市级、11个区级图书馆均设有儿童阅览专区或独立馆舍,图书馆服务延伸到550所学校。
随着更多儿童友好社区、人文参与空间、公园及户外自然活动场所等落成,多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更具活力。
(摘编自“新华社”2024年6月1日)
素材解读
1.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的发展不应只局限于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更应关注儿童这一未来社会主体的成长需求。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体现了城市对儿童权利的尊重与保障,是城市文明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2.尊重儿童个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兴趣课程和活动,满足儿童不同方面的需求,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过程中,体现了对儿童个性差异的尊重,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适用话题
儿童友好 城市文明 个性化教育 全面发展
上一篇:
“村奥会”掀起乡村体育热潮
下一篇:
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