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辨性表达 “评价先贤思想”导写
作者: 王新村[文题亮相]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思路导引]
本作文题为二选一的话题作文,既考查议论文写作能力,又考查思辨能力。其中,“话题1”考查辩证思维,“话题2”考查发散思维。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通过教材、教辅资料、网络等媒介,进一步了解孟子和庄子两位先贤的思想,对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有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行文中要有对孟子或庄子主要思想的简明阐述。
2.选择“话题1”,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孟子“发政施仁”“推恩足以保四海”在今天的新含义;要谈其思想在当今的“可资借鉴之处”,也必须谈在今天看来的“不足”之处,两者不能偏废,篇幅不强求完全相当,这属于辩证思维的要求;谈其“可资借鉴”和“不足”要结合当今我国新的治国理政观念,还要注意以正确的历史观行文(孟子的思想局限是时代的局限)。
3.选择“话题2”,在写作时可在“顺应自然”和“保全天性”中任选其一,但由材料中的“……”来看,同学们也可做自行理解,这就是考查发散思维;要注意集中谈其一,不要分散谈几个点,以免面面俱到却不深不透;要由庄子的思想生发开来,结合现实谈出新意。
4.行文时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引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论证,要准确引用《孟子》或《庄子》原文及相关名家的评述。
佳作展示一
有鉴别地对待,有批判地继承
李锦亿
他,携带满身浩然之气,在历史长河中正道直行;他,怀揣一颗爱民之心,在战乱频仍的年月奔走呼告。他曾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对诸侯们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也曾站在田间地头,对耕作的农人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他,就是孟子。
孟子在劝说齐宣王的过程中,多次敦促其“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可资借鉴之处,当然也有一些不足。
可资借鉴之处在其精神内核。
首先是亲民爱民。孟子认为想无敌于天下,需先做一个“仁者”。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大夫各行其是,诸子百家各说各话。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深化了儒家思想理论,认为统治者应当“亲亲而仁民”,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焕发着生命活力,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明确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对这一治国理念的发扬光大。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一国两制”及精准扶贫、建立养老保险机制、深化改革开放、医疗体制改革等都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其次是用贤能,尊人权。“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他时刻提醒国君应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要受到小人蒙蔽。最重要的是杀无道者,在他看来“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谴责,力主实现“保民而王”。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剔除损害群众利益的“老虎”“苍蝇”,选拔任用干部要求德才兼备,能够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都已经完全继承了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内涵。
孟子思想也存在许多不足及局限。
其一在于孟子所提倡的“仁”忽视了现实条件。春秋战国的混乱,要追溯到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得天下大乱,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导致纷争不断。春秋时期仅仅是争霸战争,而到战国则是兼并战争了。兼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武力,即军队、兵器、粮草,此时孟子的“仁政”却有些远水不解近渴,也就使得孟子的仁政思想到处碰壁。
其二在于孟子过分强调“仁”的作用,有些偏执一端。换句话说,只靠单纯的“仁”不能治理好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保民而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社会现实无法让“仁”真正落地生根。在当今社会,我们应重视道德的教化价值,更要重视法律的约束作用,让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孟子的思想无论在战国还是在当代,的确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但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我们要在其思想中汲取营养,也要有所摒弃,有鉴别地对待,有批判地继承。
【山东省北镇中学】
◆点评
作文以抒情的语言起笔,引出孟子及其思想主张,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仁政”观点的借鉴意义,从两个方面论述其不足与局限,体现了辩证思维。论述过程中,既恰当引用孟子的相关言论,并进行准确解读;又结合当今我国的治国理政观念,谈及现实意义。引证、例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使作文内容丰富具体,论理深刻透彻。结构清晰,语言具有说服力。
佳作展示二
为改造而顺应
王邵茹
庖丁给惠文君解牛,每一次下刀,每一下切割,都顺着牛体自身的结构,不仅“莫不中音”,而且“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可见,“因其固然”是成功解牛的诀窍。
庖丁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也是庄子这位先贤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庖丁解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解牛”,因此,做任何事情既要顺应自然,又不能为顺应而顺应,应该有目的、有方法地顺应。
顺应自然就要寻找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把握事物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方能事半功倍,收到成效。庖丁把握牛体结构的规律,并依其落刀,刀刀恰到好处。焦裕禄当年在兰考治理“三害”时,先充分了解了各种灾害发生的规律,才创造了“焦桐成雨”的伟大奇迹。在学习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方法,只有遵循规律,找到正确的路径,才能成功。
顺应自然也要立足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庖丁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一个手法高超的厨师,而且是一名“阅牛”无数的“良庖”。一头牛的内部身体结构是不可能直接看到的,而庖丁能够准确掌握,靠的就是反复实践。庖丁在多次实践中摸清了牛体结构,又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并得到了检验,这样的认识便是真理性的。同样的,“小马过河”“河中石兽”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从实践出发,必能收获真理;停滞于理论,逃不出空想的窠臼。因此,立足实践是顺应自然的又一要求。
顺应自然更要注重发挥创造性,或者从哲学的角度说,叫做主观能动性。庖丁能够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应用于解牛,便是创造性的体现。假设庖丁没有试图摸索牛体结构,也没有想办法总结一套轻松高效的解牛手法,便是没有创造,就会沦为“族庖”。对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而言,发挥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善于思考、总结提高、守正创新等创造精神被大力提倡的同时,也成为顺应自然的重要条件。
庄子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顺应自然”思想熠熠生辉,一介厨师的“解牛”理论,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伟大。而今,许多人歪曲地“传承”和“弘扬”了“顺其自然”的精神,“躺平”“摆烂”风靡一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方兴未艾”,这是对庄子思想的错误理解。我们要正确传承先哲思想,将其用于实践,为改造世界而顺应自然,如此,中国繁荣振兴指日可待。
【山东省北镇中学】
◆点评
作文开门见山,讲述庖丁解牛的熟练程度,由此引出“因其固然”的话题,然后提出个人得到的启发——“应该有目的、有方法地顺应”自然。从“寻找规律”“立足实践”“发挥创造性”三个方面做分层论述,尾段又批评了对“顺其自然”的错误理解。论理具有发散性,较为全面而辩证。例证、引证、类比论证运用得当,语言凝练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