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

作者: 江满楼

中华文明之光

主题阐释

中华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融入儒家、道家、佛教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这些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放射出中华文明之光,烛照青史。

初为人,不知善恶,故需学。人生开始之时犹如白纸,虽纯净无暇却也是不通道理。百万年前之人,随欲望而行,无羞耻之感:百万年后之人,知荣辱,辨善恶,此为学之力。孔门弟子子张曾言:“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故,学之一路,必先其善恶仁德为先。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是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孔子周游列国,先教导弟子如何做人,知善恶,懂礼仪;后教导弟子学知识,通古今,明事理。《论语·述而》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观念与当今教育不谋而合,是以仁义道德为基础的教育,重点在于塑造每个人的独特性格,根据每个人的自身天赋教授相应的知识。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在个人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一的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之境界。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知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性的欲望是极其可怕的,欲望可以使人丧失理智,稍有不慎就会坠入罪恶的深渊,沦为行尸走肉。而儒学则是教人向善,教人如何控制自身欲望,教导人们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重重地划上一道道德的底线,在人们将要沦陷时给予警示,劝人回头。而儒学的这种观念也并非一家之谈,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亦有与其相似之说。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之理念同样沿用至今,意为让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思考,在思考过后仍有疑惑时,老师再去给予他启发,过后再让学生思考,从而获得进一步的体会,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记忆深刻,对于问题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错误的答案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仲尼曾言,“吾日三省吾身”,这何尝不是在错误后的一种总结。犯错并不可怕,人生在世,就算是仲尼也避免不了,重要的是犯错后的态度,正所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摘自“瑞文网”2020年11月9日)

赏析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以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儒学千年以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顺应历史潮流,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儒学。但万变不离其宗,仁义道德始终是其不变的宗旨,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发达的社会,儒学一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后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其中一些观点可能不适合现在的环境,但我们不能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儒学的教育观念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扬善惩恶为先。仁义道德仍旧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