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

入乎其内

知识性读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的普及,也在于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知识性读物包括复杂的说明文读物、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阅读知识性读物,首先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

一、明方法,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

知识性读物的阅读主要是认知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知识性读物介绍知识离不开概念和专业术语,阅读知识性读物的最大困难就是理解关键概念、术语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思维。术语属于概念范畴,有些概念也是术语,两者都以词或短语的形式呈现。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即它反映的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用来交换”“劳动”就是“商品”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作者知道,一些专业概念和术语对于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理解难度大,所以会采取一些方法让读者理解。我们顺着这些方法,就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的意思。

1.定义法

下定义通常以“是”或“叫”为标志。以“是”为标志的基本式为“概念=属性+邻近的大概念”,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的建筑体系”是被定义的概念,“建筑体系”是邻近的大概念,中间部分是属性,交代概念的内涵。以“叫”为标志的下定义,顺序和以“是”为标志的相反,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2.阐释法

阐释法比定义法具体,它是从某一角度进行具体解说,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从形成过程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

3.举例法

例子生动形象,具体可感。通过举例,读者易于理解概念的外延。《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就是对“建筑可译性”的举例。通过这个举例,我们就明白,虽然各民族的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功用和性能是一致的,就像语言一样可以互相翻译。

4.比喻法

知识性读物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常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喻陌生的事物。《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和‘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建筑规模”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很陌生的概念,这里把“建筑”比作“文章”,把宏大壮观的建筑比作“大文章”,把小巧别致的建筑比作“小品”,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

另外还有比较法、图表法、分类法等,我们理解好相应的定义、阐释、举例、比喻、比较、图表、分类的部分,就容易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了。

二、会分析,理清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文章思路,就是作者对写作内容的安排顺序。理清文章思路,需要划分文章层次,了解文章结构,学会规范表述。

1.划分层次

知识性读物的文章层次,很多是有标志的,有的使用小标题,有的使用序号,有的使用顺序词,有的使用分论点……如果没有这些明显的标志,我们就找总领句或总结句。在知识性读物中,有一种常见的段落话语模式:概括观点(总领句)+具体分析+归纳强调(总结句)。文章有的无总领句,有的无总结句。划分出层次后,进行内容概括。概括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摘取词句法,二是归纳提炼法。如果有概括性的句子,就使用摘取词句法;如果内容具体详尽,就使用归纳提炼法。

2.了解结构

文章结构体现了内容前后的关联方式。知识性读物的结构,从文章整体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结构;从主体看,主要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开头总写提取青蒿素的大致经过,然后以小标题为层次标志,领起各部分内容,逐层推进。

3.规范表述

划分层次、了解结构之后,从前到后进行梳理,行文脉络就逐渐清晰了。把这一脉络写出来,就是文章思路。规范的表述为“首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依次把各个层次的内容概括出来。

还有一类文章的思路比较简明,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木叶”》一文,其思路可表述为:首先指出古典诗词常用“木叶”“落木”而少见“树叶”“落叶”的现象;接着条分缕析,探究“木叶”和“落木”更受欢迎的两个原因,“木”有落叶的因素(第一个艺术特征)和“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第二个艺术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在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金。

对专业性强、文学意蕴丰富的知识性读物,我们若不熟悉此专业领域或文化素养不够,初读时是有困难的。我们要洞悉作者对概念和术语的传达方法,通过分析理清文章思路,才能完成阅读的“破冰之旅”。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摘编自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1.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垃圾”下一个简明的定义。

答:

2.请简要说明材料的论证思路。

答:

上一篇: 联想想象
下一篇: “爱心妈妈”暖人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