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指津
阅读指要
自然科学类文本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字,它适应面很广,往往渗入各个学科,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等融为一体,给人以知识的丰富和智慧的启迪。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全面感知,概括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看似深奥,其实通过作者通俗的解说,我们在理解时并不感到困难。要掌握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步骤入手:第一,整体感知。先把文章通读一遍,大体了解文中讲了哪些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第二,解读标题。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可透过标题去了解文章内容。第三,重读精段。一篇文章有若干段落,我们要善于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强化阅读。第四,提炼归纳。即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找出关键性语句,或能直接揭示出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语句,并梳理概括主要内容。
二、立足文本,理清顺序。自然科学类文章十分讲究说明的顺序,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清其说明的顺序,一般顺序有这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和逻辑顺序等。那么怎样才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呢?可以用寻找路标——语言标记的方法。如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变化的词语,以及事物内部关系的词语等,当然也可以从分析结构和梳理思路入手。
三、揣摩用词,品味语言。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语言特征是准确、简明、生动。在说明事物时,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均要求准确、严密。那么我们如何去品味呢?首先揣摩词语。我们在阅读时要推敲那些表数字或表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即使是一些看似模糊的词语也不能放过,如“大约”“估计”“可能”等。其次,通过对说明方法的分析品味语言,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通过对说明方法的分析,我们会感受到语言运用的准确与简明。当然,自然科学类文章有时也穿插着一些形象的描写,通过形象的描写把抽象的、枯燥的科学知识说得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依据材料,正确推断。这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考查要点,它要求同学们把文章的内容、相关知识和推断的方法等综合起来运用。就推断方法而言,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有时候,推断类题中的某些信息无法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但它们一定是依据文本中的有关内容推衍而来,一定不会背离原文。因此,依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与推断,是做对题目的关键所在。对此类文本,命题者常常采用以偏概全(原文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而回答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非全部要素)、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谓词变主词,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已然变未然,未然变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故意扩大或缩小等方法设置干扰项。所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推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实及虚,因果推断(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归纳推断(由个别到一般),演绎推断(由一般到个别),等等。但不管属于哪一种推断,都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一般可按如下思路操作:①仔细审题,明确考点;②整体阅读,把握主旨;③紧扣思路,推断想象;④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龙卷风
连日来肆虐美国南部地区的强风暴影响范围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为数十年来罕见。本次强风暴的主角是龙卷风,它何以让美国损失惨重呢?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因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常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每秒100米到200米,最高甚至达到300米,这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其破坏性极强。
龙卷风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它上部是一块乌黑或浓灰的积雨云,下部是下垂着的形如大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一般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仅仅一处龙卷风,就可以造成十分惊人的破坏。龙卷风所到之处,满目疮痍:断砖碎瓦、被“腰斩”的大树、被砸得面目全非的汽车……
单个龙卷风的地面影响范围并不大,影响地区的直径平均为250米左右。单个龙卷风这样小的影响范围何以最终造成那样大的灾害呢?美国国家气象局官员斯科特·夏普说,造成严重破坏的龙卷风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几十上百个。它们来自同一个风暴系统。一个龙卷风刚刚消散,另一个就紧接着出现,近期,仅北卡罗来纳州就收到了62次龙卷风报告。
如此大规模的龙卷风发作,气象部门预测到了吗?有关专家指出,气象学上,龙卷风属于强对流天气,它发生突然、移动迅速、破坏力极大,准确预测较为困难,即使预测到了龙卷风,人们应对的时间也并不充分。据美国媒体报道,本次龙卷风重灾区的一些居民说,广播里刚刚发出有龙卷风的警报几分钟后,它就真的来了,实在躲避不及。而即使气象部门能在20多分钟前就发出预警,龙卷风仍然能造成重大损失。美国气象学家卡尔本说,龙卷风移动速度飞快,如果正好落到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造成重大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出于严谨,科学家一般不会对目前龙卷风等极端天气频发的深层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需要多年科学的跟踪统计,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比较确定的结论。然而,通过观察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发生情况,不难发现它们在21世纪的发生频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表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不寻常。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
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选自《科技画报》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龙卷风的概述,最为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
A.龙卷风是一种在极不稳定天气下因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常伴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移动迅速,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现象。
B.龙卷风实质上是一种上部是一块乌黑或浓灰的积雨云,下部是下垂着的形如大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强烈的且小范围的空气涡旋。
C.龙卷风是自然界中发生突然、移动迅速、破坏力极大,而且准确预测又较为困难,人力难以抵抗的强对流天气。
D.龙卷风是一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频繁发生的,强度较大,影响地区较广而且造成损失较为严重的极端天气现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龙卷风中心附近风速每秒可达300米,这远比产生于海上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
B.龙卷风来袭之时,常伴着雷雨或冰雹,破坏程度十分惊人,往往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
C.即使气象部门能在20多分钟前就发出预警,龙卷风仍然能造成重大损失,主要因为龙卷风速度快。
D.由于气候研究需要多年科学的跟踪统计,科学家至今都没有对龙卷风的发生原因下过结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如果气象部门发出有龙卷风的警报,我们可以有时间早作准备;即使真的来了,也可以及时躲避。
B.气象学家认为,龙卷风移动速度飞快,如果正好落到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造成重大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C.通过观察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发生情况,科学家们认为,龙卷风在21世纪的发生频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D.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