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在发现问题后,经过分析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利用科研实验和分析,对相关问题及规律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和创新。与文学研究的方向不同,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容不得半点主观。但文学也是科学的载体,就是因为有了文学的记载,我们才能见证科学的光辉时刻。通过科学研究,人们有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树立起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历史溯源
科学研究的起源为自然科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自然科学称为古代自然科学,在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全新的自然观念,在古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15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科学概念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研究,使科学研究的范围扩大至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等。
大家见解
科学家的时代使命
◎隋鸿锦
1978年3月,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在大会闭幕式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用饱含诗情的语言宣告:“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那年秋,我进入大连第八中学初中读书。《科学的春天》作为必背篇目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但彼时,我年少懵懂,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让我真正感受到科学春天到来的是学校门口的一个报刊亭,售卖各类科普报刊杂志,其中有《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我们爱科学》《辽宁科技报》等。
每逢新期刊到货的日子,我就会早早地赶到报刊亭,生怕售罄了。家里给的零花钱几乎都被我用来买科普报刊。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时至今日,我还对许多当时的科普文章、科幻小说记忆犹新。科普培养了我对生物、医学等知识的兴趣,也描绘出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从事生物塑化技术研究和解剖学教学工作多年后,我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独特的科普素材,少年时代对科普的兴趣也被唤醒,社会责任感日益强烈,这促使我努力探索并精心构筑“书—馆—网”立体化科普模式。
在图书方面,我除了编著高校教材教辅之外,还投入大量精力编辑出版了多部科普书籍,其中有《人体的奥秘》。以该书为基础,出版发行场馆展览图册共4册、10多种文字、21个版本,总发行量达100万册。
在博物馆领域,我于2009年创立了生命奥秘博物馆,赢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科普联盟“科普研学十佳品牌”。每年,我都会走进博物馆进行几十次义务讲解。每当看到孩子们好学的眼神,我就非常开心,因为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就是为国家播种下科学的种子。
在网络科普方面,我设立了近70个“科学星球”微信群,每周义务上生物微课堂,传播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理念。此外,我还每年赴多地开展十余场科普讲座,进行现场讲解。
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做了近20年科普工作,成为学生们眼里的“老教授”,获得了很多肯定和赞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我编写的科普丛书《生命奥秘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科普类书籍所获的最高科技荣誉,让我倍感振奋和欣慰。
作为中国解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深知自己担负着向全社会科普人体知识的重任。同时,我也意识到,科普工作必须依靠广大科学工作者携手努力,共同推进,要着力培养专业的科普队伍,教会未来的科学家如何做科普。于是,科研之余,我就带着课题组的年轻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展科普工作,并利用学会平台召集全国医学院校的师生参与到解剖学科普事业中来,践行解剖学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使命。
今年(2022年)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收官之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提升至10%的预定目标,之后要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中国科普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科普老兵,我将一如既往、努力不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号召,把做好科普工作当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记在心中、扛在肩上。
(摘自“人民网”2020年3月20日)
教师观点
谈谈我国古代的科学研究
——关于天文地理与医学
提到中国,有人第一时间会想起“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有人会想起“舌尖上的中国”,有人会想起五千年来灿烂的历史文明……
的确,生在这样一个既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又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国家,无论是中国上千年来的礼仪文化,还是代代相传的传统美食,以及象征着我国灿烂文化史的雕塑、绘画、书法,每一样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同样体现中国人民无穷智慧的,还有我们的科学文化。在曾经那个科技不甚发达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科学研究。
提到科学,首先便会让人想到天文地理,而在这方面具有最大贡献的便是张衡了。张衡特别用心于天文、阴阳、历算。经过研究与测算,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古代研究表明,候风地动仪可以较为精确地测出地震的方位,是世界上的地震仪之祖。除此之外,张衡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制成了漏水转浑天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等“先进仪器”。
我国古代的医学研究也处于先进水平。神农尝百草便是医学研究领域的开端,后来又出现了扁鹊、孙思邈等民间医学专家。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为人们减轻了痛苦。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为中医学的发展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便是孙思邈研制出的,他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孙思邈下工夫钻研医学著作,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不断积累走访,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并及时记录在册,最终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流传后世。
沈括是我国在天文学和医学上具有双重成就的科学家。他对天象进行细致的观测,用晷、漏观测发现了太阳日有长有短,还仔细观察了五星运行轨迹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在发明创造方面,他改进了浑天仪、漏壶等仪器,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在医学方面,他详细记述了药石井以及秋石阴阳二炼法的程序要诀,还对一些矿物质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记录,皆记录在其医学著作《良方》和《梦溪忘怀录》中。此外,沈括还致力于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一生的贡献都集结于《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科学文化的领域还扩展到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农业科学等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