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和与厚
作者: 王靳鹏早晨叫醒我的,永远是楼下早餐店里那一锅热乎乎的胡辣汤。乡党们大口吃着,大声谝着(陕西方言,意为聊天),相互嘘寒问暖——这是西安人特有的平和;一锅汤卖到晌午也会留着火,五两一碗,小菜齐全,不短斤少两——这是西安人特有的厚道。这平和与厚道,绘出了这一方土地最深沉的风土人情。西安的“和”与“厚”,便是在这最深沉之处,深深地扎根了。
西安的“和”,是一种让人闲适的生活态度。本地人常说:“八百里秦川,养了西安的一群懒汉。”这里的“懒”并不是贬义的“惰”,而是一种由农耕文化熏陶而形成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对日常琐事的处理方法和认知方式上。对于邻里矛盾和家常琐事,常化繁为简,不吹毛求疵,不斤斤计较,以和为贵。或许是与这土地的渊源深厚,西安人少了一些外出闯荡的“激情”,更愿意安守着这方故土,也正是这“懒”,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西安的“和”。因此,西安以“和”而“安”,从而长治久安,成为历史上无数君王所青睐的建都之地。
西安的“和”,代表这座千年古城难能可贵的包容和创新。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蕴,不曾使西安故步自封。古老典雅的钟楼下,飞驰着智能的地铁二号线;古香古色的芙蓉园里,闪烁着五彩斑斓的霓虹灯。西安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却不会让人有快马加鞭的紧迫感;它会在夜幕降临时亮起彩灯,却不会让人沉醉于灯红酒绿的梦幻泡影中。这便是西安包容万物却又不失本心的“和”,也正是这“和”,彰显着西安浓郁丰富的文化气息。
西安的“厚”,承载着这个地方厚重的历史意义。秦始皇的兵马俑,是历史长河里绝无仅有的壮观之景,象征着秦朝统一天下的辉煌壮举;盛唐的大雁塔,是西域佛学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的里程碑,凝聚着大唐盛世的璀璨文明。古老的城墙、斑驳的碑林、沐朝阳而响起的晨钟,伴星辰而回应的暮鼓……它们一如古老中国的文明使者,从遥远的黄河流域而来,跨越千年历史,讲述着西安的往事,展现着中国的文化,即使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今天,仍步履不滞,愈发坚忍与扎实。
西安的“厚”,体现出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从容和自信。它陶冶着西安人厚道且稳重的性情,毫不吝惜赞美的“聊咋咧”、朴实粗犷的秦腔、惟妙惟肖的关中皮影,在陈忠实的小说里,在刘文西的画作中,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淳朴且鲜活。
【陕西西安市西港花园高级中学】
◆点评
本文以一碗热乎乎的胡辣汤开篇,自然地引出西安的特征——“和”与“厚”。接着,层次鲜明地分析了西安的“和”源于“农耕文化熏陶而形成的生活态度”和“难能可贵的包容和创新”;西安的“厚”源于“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流连忘返的从容和自信”。结构清晰,语言简洁自然,质朴的民俗、流畅的方言让整篇作文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多样的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