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什么装入行囊

作者: 吴敏

将什么装入行囊0

费尔南多·佩索阿在其著作《单调产生的快乐》中写道:“一个普通人比国王更能明白生活的快乐。他只要学会运用自己的五种感官,以及灵魂中纯真的悲欢。”这句话启示我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与外界的物质成就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外界的恩赐与机遇总是难以捉摸,如同飘忽不定的云,而真正决定我们内心幸福感的,是我们内心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状态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平衡,并非外界赋予我们多少所能决定的,而是我们如何填补思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心灵得以丰盈与和谐。

知足常乐体现了朴素的民间智慧。知足,让艰辛与失意包裹在柔和的光中,让所有的“半缺”转化为“半满”,将不甘化作满足。这种智慧深深融进了我们的文化中,成为有温度的底色。正如汉家宫阙前的“未央”二字,诉说着不必登上巅峰的恒远持久的祝福。

知足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强大的心理支撑和健康的思维方式。那些善于满足现状的人,他们深知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因此对现有状况心怀感激。他们不会沉溺于自我欺骗的“现实完美”,而是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糟糕对照,作为自己坚实的慰藉。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在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的诗句后,更能欣赏杭州的精致与岭南的荔枝,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这份豁达与知足,令人动容。

然而,知足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心智的历练与成熟的体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生活尽管已趋向圆满,却终日忧郁,直到他走进田间,看到农民们纯粹的劳动生活以及因一场雨而感受到的原始快乐,他心中的锁链终于松开,获得了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全新思考。知足让我们懂得珍惜现有,但更促使我们不断前行,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修行,达到心态与思维的真正成熟。

契诃夫曾说,让生活美好的秘诀,应当是于追求中不断实践。知足让我们拥有平和的得失观和纯粹的心灵,但不应因此滋生无意义感,也不应屈服于眼前的生活。

又或许,“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正如安徒生笔下从不犯错的老头,当我们真正具备知足的心态,心胸开阔,便会发现所求其实就在身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战火纷飞的伦敦城内,怀特反思着艰难生活中的处世哲学,发出这样的感叹:“将什么作为行囊的一部分,也影响了我们的路途。”让我们将“知足”装进行囊,心怀感激并愿意前行。生活是美好的,因为我有自己的行囊与目的地。

评点

文章开头采用“由头+ 分析+ 观点”的形式呈现,不仅贴合材料,而且明确表达了观点。第三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知足常乐体现了朴素的民间智慧,是幸福的关键。四、五两段则紧承其后剖析背后的原因,从“强大的心理支撑和健康的思维方式”再到“心智的历练与成熟”,分析层层深入,鞭辟入里,体现了作者严密的写作思维。结尾部分在思辨的同时,又恰当地指出我们应该“怎么做”,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思路严谨圆合。更为难得的是,全篇的素材都很高级,自然贴切,毫无堆砌的痕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指导教师:王雨清/ 编辑:王冠婷)

上一篇: 看海的日子
下一篇: 心有所向,行则不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