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章(五)
观 雨
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白话释义
《观雨》是陈与义在国破家亡之际,避难于湖南邵阳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宋高宗建炎三年底,金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次年五月,再侵潭州(今长沙)。陈与义身处江湖,目睹山河破碎、百姓遭难,内心激荡,面对窗外暴雨,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爱国情怀的诗歌。整首诗通过对雨景的细腻刻画,反映了诗人在国家危难时期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色。
古诗今解
诗人以“山客观天象”自喻,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幻,寓言式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挑战与希望。云雾缭绕、雨水倾盆,象征变革中的动荡与生机;“竹子低复举,山角晦还明”,寓意人们在压力下终将克服困难,迎来胜利;“屋漏无乾处”,却正是“群龙洗甲兵”的时机,鼓励在困境中磨砺自我,准备迎接挑战。整首诗洋溢逆境成长、挑战壮大的决心与勇气,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运用示例:陈与义在《观雨》中所写的“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仅描绘自然,更隐喻人生。面对生活压力,我们如竹枝般经历低谷,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重新挺立;如山角在风中由暗转明,人生总有转机。在物质丰富的当下,保持内心宁静与坚韧尤为重要。真正的成功不仅是外在成就,更是内在成长与贡献。面对挑战,应如竹般坚韧,如山般见光明。保持平和心,学会在风雨中寻光明,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
而梅花犹有存者
唐 庚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
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
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
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
白话释义
首联“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色彩斑斓的壮丽景象,桃花的红与李花的白交相辉映,春意盎然。然而,“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的转折,却让人心生疑惑:为何在这春意正浓之时,仍有梅花在绽放?诗人以“东君苦留客”的浪漫想象,赋予了梅花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仿佛是春神特意留下它们,以纪念那些不畏严寒、坚守信念的生命。
回顾往昔,“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梅花在严冬中独自绽放,经历了孤独与挑战,如今春已深,桃李盛开,梅花却依然坚守。这份坚韧与不屈,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更是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则将梅花比作长者、前辈,它们不再与象征着初出茅庐者的桃李争抢春风,展现了成熟与包容的胸怀。
古诗今解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里桃李与梅花景象的细腻描绘,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相结合,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又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以及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诗人也借此告诫人们,即使年华老去,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韵味,不必与青春争艳,应懂得欣赏每个阶段的美好。
运用示例:“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万物犹如百花争奇斗艳,各展风华。然而,在这片繁花似锦的盛景之中,总有几枝梅花,即使春意正浓,依然傲然挺立于枝头,它们不为春潮所动,坚守着自己的季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当如这些梅花一般,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坚持,即使四周已是春色满园,也要勇敢地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动摇。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