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作者: 管殷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读罢此诗,不禁疑惑,这江南不就花红了点、水蓝了些,怎就非忆不可呢?带着疑惑,我的脑中开始以“江南”为关键词,奋力搜索,一个个记忆浮现在脑海中。
漫步江南,让人陶醉的是景。徜徉于古镇的阡陌之间,虽不闻鸡鸣犬吠,却有船桨轻摇,水声潺潺;虽无“悠然见南山”之景,却有“小桥流水人家”之韵。水声、桨声,伴着脚步声,人穿梭在小桥与石板路间,迎着扑面的水气,感觉着周身的清凉,看着船、水、落日构成的画,体验到的是逃离城市喧嚣的闲适与恬淡。在那一刻,也许能理解古人为何喜爱深居世外了。
转过一个弯,一片荷塘映入眼帘,荷叶如盖,荷花亭亭玉立,露珠挂于其上,闪着金光。若它滴落下来,金光也跟着飞下,璀璨耀眼。这花虽未“过人头”,但四周流水环绕,或许日后我在别处再遇荷花,也会像朱自清一样“惦着江南”吧。
若此时恰好下起雨,不必撑伞,这“润物细无声”的雨只会温柔地抚摸你。不妨与它亲近,继续漫步下去。恍惚间抬头远望,雾蒙蒙一片,环顾四周又空无一人,一股凉意涌上心头。想要试图理一理它,却好像更乱。是离愁吗?我不知道。但若看看这雨,再细细体味,那滋味好像更盛。也许是离愁,也许是失意,也许是悔恨?……不管是什么,都痛。这痛有多浓?林俊杰唱着回答:“当梦被埋在这江南烟雨中,仿佛心碎了才懂。”江南烟雨仿佛有与心灵沟通的超能力,无论你将痛藏得多深,在它面前,都无处遁形。
雨滴落在江南的乌篷船上。我似乎坐上的是迅哥儿去看社戏的那条船。竹篙轻磕桥石,船儿缓缓后退,又一篙出了桥。船上的小伙伴们架起双桨,使劲摇着。小船像离弦之箭,快速前进。清澈的水底,绿油油的水草摇曳生姿,小鱼被船惊得四处逃窜。岸边的野花、青青的麦苗散发出清新的香气,孩子们陶醉其中,放声高歌……那是多么美好的童年回忆啊!
乌篷船沿着蜿蜒的小溪前行,传来文人吟诗作赋的声音。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众文人在溪流两旁席地而坐,将盛满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有人才思泉涌,出口成章,赢得众人高声喝彩;有人一时语塞,急得满脸通红,但众人也没有嘲笑。未作出诗的人被罚酒三觥,以示惩罚。大家的诗被收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一篇漂亮的书法作品。江南曲水流觞的习俗流传至今。
江南的风,江南的雨,江南的红花绿叶,江南的山山水水,映入眼帘皆是美景,萦绕心头皆是千年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江南的一草一木,在人们的情感熏陶中,仿佛都有了生命,成了千年诗文中的主角。而江南的人们汲取天地草木的精华,在自然中感悟人生,在风雨中超然物外,内心变得强大而旷达。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也让江南成为了世人向往的美好诗意之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