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形役,格物致知
作者: 李佳桐井底之蛙,呱呱一生,所见不过方寸之天;出穴之蝉,混沌三载,不解何为清朗之世;物化之鹏,扶摇九天,方知日月天地之圆。其实,人的成长就是认识不断突破原有的束缚,跳出认知囚笼的过程。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追求的心灵认知的成长历程。但即便如此,更多人却都在“思维框架的囚笼”中碌碌一生。我以为欲“不为形累”,则必格物致知,方能守得云开见日来。
不为形役,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不断批判性的思考,摆脱原有的认知误区。
“所有事物本身都可以被质疑,只有质疑本身不可以被质疑。”所谓格物,就是革除外界事物的干扰——可以是事物表面上的华丽,也可以是我们原有思维框架的定式,也可以是大众的认知对我们自己的影响……一瓶伏特加,一手纸牌,那年的门捷列夫,在五光十色的化学元素中摸索、探寻,最终透过所有的质疑否定、所有的斑斓纷繁、所有的困囿束缚,成就了元素周期表的问世。奔向太阳的途中一定迷雾重重,或许有人坠落、有人迷茫,但若要有如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磁针之心,定能革除迷障,寻到真理的曙光。
不为形役,格物致知,需要我们广泛吸收他人的观点,跳出舒适区。
我们总喜欢阅读与自身观点相似的书籍,喜欢与自身观点相似的人交流。生活中我们惯于打造出自己的舒适区,构建起内心的堡垒,画地为牢,成为自我思想的囚笼。但如果不以谦虚的姿态博取他人之长,以学识丰盈思想的长翮,就不会有亚里士多德的横空出世。只有汲取诸子百家之长,悉心向他人求学,龙场悟道、天泉论道,一步步的蜕变、领悟才铸就了王阳明“心学”的问世,从此仰慕者遍及四海。
不为形役,格物致知,需要我们以海纳百川之姿兼收并蓄,更要精准定位、钻研突破。
揆诸当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欠缺的从不是信息量与知识面,只是“不求甚解”的浮躁态度让我们失去了反思与钻研的耐心。闻一多先生“何妨一下楼”的苦心孤诣,才成就了《红烛》《死水》名篇;钱锺书先生“锥指管窥”的笃定钻研,才有了《管锥编》的学术经典。多少志士先贤以行动垂范后世,昭示着“学”与“思”的内在关联。
如今的我们或许狭隘,或许迷茫,但只要勇于打破固有思维的枷锁,兼收并蓄且和而不同,深入钻研,定能不为物累,定能蜕变为生活的智者。
(指导教师:吴韵汐/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