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倍速播放
作者: 陆晓彤
如果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能倍速播放就好了,就像电视剧可以选择倍速播放一样。
妈妈看电视剧就会选择倍速播放,1.25倍速或者1.5倍速。如果调到2倍速,电视剧里人物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就会有点奇怪。
晚上十点半左右,妈妈就会敲门进来,问我是不是要吃点夜宵,或者非常自然地端上一杯热到刚刚好的牛奶,又或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从妈妈敲门开始到她走出房间的最后一步,这个过程,我很想倍速播放。如果可以,我想选择2 倍速。
我上高三后,家里决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我非常感谢爸妈有这样的决定。这样,晚自习结束回家,我还有比较多的自由学习时间。
当初的我非常感谢爸妈有这样的决定。学校附近的房子很抢手,不同的爸妈,不同的孩子,一样的是房间里亮到接近凌晨的灯。爸妈最终决定由妈妈来陪读,在出租房里照顾我。
只有两个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让我很不习惯。以前到了放假周,我总是期待快点放学。家里是三个人的世界,所有人的话啊、气息啊、烦恼的事情啊、开心的事情啊,混在一起,就是一种家的味道,挺温馨的。而现在,我觉得妈妈的世界里,好像只剩下我了。牛奶的牌子、水果的口味、睡觉的时间、电视的音量、敲门的频率、说话的语气,一切都小心决定,免得给我增加心理压力。一切都“刚刚好”的生活,一天天重复着,让我心里长出了很多的藤蔓,越绕越紧。
真想倍速播放啊!晚上的夜宵时间,能不能倍速播放一下呢?我不想和妈妈寒暄。妈妈眼睛里的关心,动作里的小心翼翼,我一点都不想仔细体会。如果能够倍速播放,我希望妈妈早一点睡觉,别苦等我熄灯,别一起熬这难熬的高三时光。
正写着数学题,又隐隐约约听到那些因变快而失真的人声,我晃神了。我甚至都没有勇气提醒妈妈:声音能不能再小一点?因为这样,妈妈可能连电视剧都不会看了。她还能再干些什么呢?独自坐在客厅里发呆?或者拿手机刷一个又一个无声的视频?她不会一个人出去散步,也不会参加聚会,她不会留下女儿在一个租来的房子里独自奋斗。
此刻,妈妈又开始敲门送夜宵了。与其幻想着快进这一段时间,不如尝试着先让妈妈放下一直悬着的拥有使命感的心。“妈妈,你今天先去睡吧。我能照顾好自己。”我说。
下一次,希望妈妈不要再为了接我放学而拒绝与朋友聚会。
下一次,希望爸爸能够再次成为家庭的一员——这说起来可真有点奇怪。大家住在这个出租房里,可能会有点儿挤,但会更有家的气息。
每一次,我都会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对得起在看似幽暗的时光里点灯努力的自己呀!
不用靠倍速播放,一切也应该能够变得更好吧。
评点
表面上是在讲述高三陪读生活的点滴,实则深入探讨了亲情与个人成长空间的关系。“我”既感激父母的付出,又因过度的关爱而感到压抑,最终意识到应尝试让彼此都有更合适的相处方式,升华了文章主题,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对亲情的重新理解。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