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作者: 陈晟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人这一生,只不过三个词:“出生”“在路上”“回家”。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越险滩过戈壁,“家”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
中国自古就有“叶落归根”的情怀,“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是游子苦旅中的哀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羁旅之后的儿女对回归家园的企盼;“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是思绪纠缠着悲哀的忧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罹尽天下磨难的旅人对故乡深沉的爱。然而,所有的故乡都是路途上的一座驿站。故乡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当他们选择在这里将心灵寄居,便将子子孙孙的根深深扎在此地的土中。
故乡并不是“家”,那是生命的起点,是路的一端。当一个人被赋予了生命,那么同时他就踏在了路上,而死亡,只不过是走完了千万圈循环的路,回到了起点。当我们在路上求索漫溯,却终不知道,所追寻的终点,并不存在。生命的路,只不过是一条绕不完的盘山公路,我们无数次地周而复始,当脚将心儿载向远方,心就同时将脚拉回故土。人生的实质,便是在路上求索。人生如月,盈缺相替;人生似叶,周而复始。人这一生,就像推着巨石来回往返的西西弗斯,一次次回到起点又一次次重新开始,在征途上收获了一径花香与风采,收获了欢笑与泪水。
土地是厚实的,它承载了人们的希望;生命是充实的,它充溢了欢欣与颓败。所谓“回家”更似一个虚无的目的,但正因为有了归家的渴望,人才有了在路上拼搏的动力。回家并不是回到故乡,故土的回归只是物质的皈依,真正的归家,当是精神上的皈依,在精神上寻得一方净土。心灵的驿站静默在时间彼岸,当我们与时间赛跑,朝着前方奔去,它便随着我们的步伐辘辘远去。精神的寓所纠缠着琐碎的记忆,在那雾中与我们挥手别离,一路走来,奔波与劳累是我们剪不断的宿命。
我们在路上行进,便是精神在路上的探寻,我们可能遍体鳞伤无功而返,也可能心灰意冷铩羽而归。但微笑与哭泣永远都是互相萦绕的和弦,不分彼此。人生不过是泪水中的欢笑、欢笑中的泪水。欢笑造就了生命的涟漪,失落更使得生命波澜壮阔。花落总有第二次花开,雁去总有第二次雁回。看看你脚下坚实的大地,它承载了千万年来人们的遗憾与哀怨,却未尝坍塌。当你跋涉过路上的巍山深潭,悄然回首,远处卧着的,依旧横着的苍苍翠微。
生命的结果是统一的,而在路上求索却造就了生命的真谛。一路走来,我们与情相伴。春与花的情过去了,夏与叶的情过去了,秋与果的情过去了,冬与雪的情过去了,却迎来了一轮归途,迎来新的轮回 。那时时刻刻萦绕心头的,是情的根须。“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不是悲凉。”
在路上,我们的探索追寻勾勒了生命的轨迹;在路上,我们周而复始地循环却领略了生命的风姿;在路上,我们演绎辛酸与离别却不是悲凉……
评点
文章的亮点在于哲理思索。文章开始的切入就不同一般,把“在路上”这一概念,放在哲学范畴里加以观照,很好地运用了化实为虚的手段,把思路植入理性思考的土壤里。接着挥洒自如地,纵论人生就是永远在路上的道理。在论述的过程中,语言既有诗情的浪漫,又有散文的华彩,道理讲得圆润自如,语言又使人享受美感,二者相得益彰,是富有文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