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中的洞见》

作者简介:张方宇,1968年4月出生,现居厦门。喜爱西方古典音乐和阅读。尤喜独处,将所思所得以随笔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终成《单独中的洞见》一书。

作品介绍:《单独中的洞见》是一本随笔集,书中的内容来自于作者的感悟。诸如“你无法解决问题,因为你就是问题,除非你被解决。”“如果一个陷阱的尺寸足够的大,里面又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甚至还有一些小游戏可以玩,那么它就不容易被认出来是个陷阱。”

片段摘录

关于痕迹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一种强烈的表现欲罢了。人们之所以追求各种方式的强大,也许是出于潜意识中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痕迹的渴望,因为只有强大的东西才能够留下自己的痕迹,而微弱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其他东西所覆盖。

适用主题:精神遗产与物质遗产;表现自我与改变世界;改变别人与被人改变……

运用示例: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想给世界留下点什么。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但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留下精神和物质的遗产,而弱者留下的只能是遗迹和化石。正如张方宇所言:“强大的东西才能够留下自己的痕迹,而微弱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其他东西所覆盖。”说来残酷,却是事实。从这一意义上说,追求强大,是生存所需、延续所需。

关于责任

我们很多的责任都源自于我们自己所引发的祸端,那个祸端的后续部分就构成了我们的责任。

适用主题:引发祸端与自我救赎;承认错误与主动担责;履行责任与减少过错……

运用示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会越来越明白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很多责任的背后都是我们昔日某些方面的缺失。比如,我们有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的责任,而这责任的源起便是我们过去对环境的滥用和破坏。这就像《单独中的洞见》中所说的,“我们很多的责任都源自于我们自己所引发的祸端”。拒绝重蹈覆辙,便形成责任。

关于追求

我们追求什么,我们就会像什么;你认同某个东西,最后你就会变成那个东西。

适用主题:人生追求与最终走向;个人认同与人生发展;追求偶像与迷失自我……

运用示例:人们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会渐渐具有所追求的目标的特质。这也就像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所说的“我们追求什么,我们就会像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青年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青春偶像时必须慎重的重要原因。志存高远,才能让你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胸无大志,只能让你低位运行。

关于艺术

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宁静和空寂,当所有的欲望、情绪和动机都消失了,某种神圣的东西就进驻到他里面。这种创造力不指向任何目的,它只是对内在宁静和喜悦的一个庆祝和表达,它只是那个喜悦的能量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没有动机的创造力产生出最纯粹的艺术。

适用主题:追求艺术与剔除功利;艺术创造与内心宁静……

运用示例: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黄金,就永远失去了在天空翱翔的机会。”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这句话更应被作家艺术家们奉为圭臬。因为一旦创作者被利益所困,则势必惟受众的口味是从,以致堕入低级庸俗的深渊。只有“所有的欲望、情绪和动机都消失,某种神圣的东西就进驻到他里面”,他们才能写出真正的艺术品。

关于人类

人是动物和神之间的一个过渡,人是一个刚刚超越了动物并且试图去达成神的努力。动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神也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甚至可以这样比喻,动物还没有离开家,神已经回到了家,只有人还在外面流浪。所以,只有人的内在是分裂和混乱的,只有人才会有一种经常的不适和紧张,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我们无法在路途上建立自己的家园。

适用主题:漂泊流浪与精神家园;内在的统一……

运用示例:恩格斯在总结人性的时候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也就像《单独中的洞见》一书中所说的:“人是动物和神之间的一个过渡。”因为人本身源自动物,身上总会存在某些动物性的特质,但人又是具有精神性和自觉性的动物,所以,人们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克服自身兽性的一面,而向“神性”,比如博爱、宽容的一面发展。

上一篇: 《狱中书简》
下一篇: 《绝版的周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