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
作者: 龙率随着车轮在愈发颠簸的山路上行驶,窗外的色彩也由单调的钢筋混凝土的灰白变成了深深浅浅的绿色。拐了几个弯又上了个大坡后,速度渐缓,当窗外一大捧墨绿的桂花叶扑到眼前时,我们到达了外公的家。
跳下车,在水泥地面上新增的泥土车辙上跺了跺脚。按照惯例,我和母亲一头钻进了一旁的林子里,为一会儿的烤红薯寻柴火。
林子里全是我不认识的树,尖利又细弱的树枝在身边环绕,跟插在地里的枯枝没什么两样,枝头零星几片半含水分的叶轻轻摇曳,好像只有这些能让我确定它还是活着的。正是冬天,但还是有几只鸟在枝头蹦跳,先凑在一起耳语着什么,又各自跳开,反反复复,像在跳一支别有意味的交际舞。
穿过了林子,走上田埂。这条路很危险,左边是道水渠,右边是个陡坡,下面是广阔的菜地——虽然在冬季显不出菜地应有的葳蕤,但我记得它春夏绿得喜人的样子。沿着田埂又走了一段距离,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堆前——这是外公的墓地。母亲声音响亮地跟外公打了声招呼,我也跟着挥了挥手,随后便继续向前。
我对外公的记忆仍停留在每年过年下乡时他塞到我手里的红包与和蔼温煦的笑,以及愈发不利索的腿脚。两个月前他离开了,走得很安详。我看着安葬了外公的地方,看着不远处的安静的小树林,心里似乎什么也没想,也似乎什么都在想。
穿过田埂,是一个巨大的土坑,这原本是外公的池塘,他走后村里人便开挖土机来把水填了,想拿来种地。好像很多事都因为他的逝去改变了,曾经闪着水光的塘面如今变成了一片泥泞坑洼,心中有些空落落的。我有些发愣,直到母亲拉了我一把,才意识到该往回走了,这里是我们寻柴之行的终点。
生火,淡灰色的烟缓缓消散。橙红的火焰张牙舞爪地舞动,散发着热气。父亲拿着铁钳从火里夹出来一个红薯,黑炭般的皮里红彤彤的。我拿了几个,分给了父母、外婆和我自己,剩下一个随手放在了外公常坐的竹椅上。大家都吃得脸上黑乎乎的,像刚挖了煤似的,我们都笑得很开心。
扭头看着那个空位上红薯安安静静地躺着,仿佛外公只是起身离开片刻。
笑声与烟火一同消融在空气中,火焰跃动着染红了冬日死气沉沉的天。
外公,你的那个红薯甜不甜?
评点
亲人的离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作者却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在对天地间生命能量的感受里。就像是文中那些别有深意的描写。怀抱着对生命这样的认知和理解,会感觉只要我们还在跟他们打招呼,在心里留着他的位置,他依旧会藉由我们存在下去。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全然完结,那可能只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作者细腻地将这些感悟都融合在描写中传递出来,可以看出,好的描写不只是能显示出语言的生动,更能寄托某种情感,暗示某种思考。
(指导教师:李兰/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