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速递

让每个校园都“长”满撒欢儿的孩子

内蒙古一所中学,用一根根横杆,撬动了孩子的锻炼热情。教室门口,“挂”满了练引体向上的男生。一名初二学生,去年体测只能做两个,今年一口气能做18个,从“体力渣”变成“大力神”。

微评:用好课间十分钟,各地还有不少四两拨千斤的奇思妙想。有的在教室门口挂上铁环,学生一下课,便能取走玩推铁环;有的划出跳格子、迷你跑道,任孩子们驰骋。游戏不只是电子的,成长可以是快乐的。孩子们比赛、欢呼、吵闹、大笑,找回了丢失的快乐,找到了珍贵的友谊,获得了健康的体魄,留下了难忘的瞬间。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谛。(唐天奕,人民日报评论)

适用主题:“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教育;五育并举……

“景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年轻人中,“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遵循同样的构词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答案是:景德镇。

微评:现实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往往展现出它很现实、让人压力巨大的一面,用《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话说,城市就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景漂”所追寻的或许恰是城市化的初心:一种兼顾了生活与工作、享受与奋斗的理想状态。虽然这种状态,目前还只适合一部分人,但随着越来越多工作互联网化,今后未必不会成为一种方向和趋势。届时,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也将相应发生改变和调整。(涂格,《中国青年报》)

适用主题:不被定义;城市化;自我实现;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高铁垃圾袋成漂流瓶,让陌生人的善意连接

“亲爱的陌生人:希望你在2024年天天开心,如果不能事事顺心,那就事事尽心。”高铁垃圾袋正在成为一种很新的“漂流瓶”。疾驰的高铁车厢里,一些人从前座背后的口袋里翻出纸质垃圾袋,随机写上心里话,然后原封不动地塞回去,等待下一位旅客。有人写下愿望,有人表达担忧,有人勾画旅途剪影……旅途之中,陌生人之间,穿越时空的交流就在小小垃圾袋上徐徐展开了。

微评:网络时代,“见字如面”的手写图文尤显珍贵,它戳中了人们渴望连接和交流的心,让旅途不再孤单。正如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工具都可以被视为媒介。只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形式有所不同——从庞贝古城的墙壁到网络时代的留言板,再到如今的高铁垃圾袋,它们都扮演了媒介的角色。之所以成为特定时空的一种流行,正是其满足了彼时人们渴望对话、交往的基本需求。(翛然,《新京报》)

适用主题:情感传递;情绪价值;表达媒介;人文关怀……

自然景观也需要“轮休”

2024年“五一”前夕,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发布公告称,在今年5月至8月期间封闭部分游览线路,让村里的枫杨林进行“轮休”。恰逢枫杨林最美的季节,西溪南村却主动按下“暂停键”。这一选择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体现了群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

微评:西溪南,她变了,新面孔、新业态、新玩法,让千年古村开启现代化之旅。西溪南,好像又一直没变,在文旅大变革的浪潮中保持了克制与冷静,独守着枫杨林里的一草一木,村中的一砖一瓦和自己的宠客模式。西溪南的不变,藏在对原生态的坚守,藏在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变”或者“不变”,是乡村发展的一种路径。西溪南之所以火,正是因为她善于在“变”与“不变”中寻找最佳切合点,通过思维“破圈”、创意“扩圈”、开放“出圈”,为村庄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活力。(闫艳 吕倩雯,《新民晚报》)

适用主题:传统村落保护;和谐共生;诗意栖居;尊重自然;变与不变……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