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古人、今人、后人”升格指导

作者: 王淦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④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鲁迅译著书目》

⑤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参加以“古人、今人、后人”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活动。

原文呈现

今人之责,传古延今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毛嗣钊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的圣火千古未绝,时代的烛火永不熄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第一句话是我对当今中国社会文明的概括。泱泱华夏,地大物博,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看不见的资源和宝藏,却又感人至深。“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们是今人,亦是后人,对于文明的赓续与发扬,应当传古延今。

今人是后人探寻文明的提灯人。

你看,茶马古道上的驼铃叮当作响,悠悠羌笛是否暖了长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是否在波斯有着同样的知名度?自古文明的传承便已交流。古人的传承是一带一路。且看今朝,“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把半生献给大漠,是热爱,亦是传承;钟表修复师王泽整日伏在桌前,年近古稀,却让古代时钟重焕生机,这又何尝不是传承?故宫前院长单霁翔守护故宫文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前辈为后人,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传承。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中的浪涛从不是初次示人,江上的新月也非初露于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说前辈是传承,那我们后辈应当是延续。

今人亦是文明火炬的交接手。

君不见,河南卫视上再次奏响了中原大地的歌舞,令人怦然心动;西塘一年一度汉服文化节,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无从落脚。君不见考古女孩儿钟芳蓉放弃其他火爆专业,毅然决然选择考古专业……这是以青年之底色,绘文明之绚烂;是以使命为依托,擘画文明之宏图。

古人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今的中国,是红色的,亦是灿烂的;作为后人是传承,是延续,是为了中国。生逢盛世,传圣火点烛火,我们追寻文明的脚步永不停歇,延今日之灿烂,待明朝之绚烂!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问题诊断

这篇考场作文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议论不够透彻,表达尚欠精准。文章的论点展示、素材评析和文末总结都过于简单,未能充分挖掘素材内涵,难以切中肯綮。二是文章表达粗疏,语言推敲不够。特别是一些化用他人诗文的语句,读来生硬别扭,影响文意的传递。三是援引的两则名句,前重后轻,严重失衡,且未能充分展现其内在联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点的表达和文章的说服力。

升格指津

一是调整文章内容,使援引的两则名句形成有机关联,不致顾此失彼。二是深化文章的议论,替换个别论据,使论述更切题,更深刻,更彰显素材所蕴含的道理。三是进一步润色和推敲文章语言,使语言表达更规范、准确。

升格作文

今人之责,传古延今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毛嗣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正处于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吟咏的“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的时代,中华文明的圣火传承千古,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时代精神的火必将点亮未来,我们要将她燃得更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儿女,生生不息。正如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述的那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华文明,如同天空中那一轮璀璨的皓月;华夏儿女,就是那传承文明的滔滔不息的江水。中华文明,滋养着华夏儿女;华夏儿女,又创造和传承着中华文明。

时代更迭无穷已,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创造文明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追赶前人,超越先辈;亦当相信后人,甚至敬畏后辈,因为“后浪”终会超越“前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数千年前的孔子都有如此胸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当如此。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是前人眼中的“后人”,是自己眼中的“今人”,也是后人眼中的“前人”。我们的义务是对中华文明的赓续与发扬,我们的使命是传古延今。我们是创造文明的前辈的“后人”,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看,茶马古道上的驼铃触动了今人思古之幽情,边关悠悠的羌笛温暖着人们的记忆。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而今早已蜚声国外;香山居士淳朴的诗歌,能从金发碧眼的小孩口中吟出……中华文明,早已随着丝绸之路飞入异域百姓家。而这些正是源于无数的“文明提灯者”的奉献。“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半生献给大漠;年近古稀的钟表修复师王泽,工作常态就是趴在桌面,让一座古老时钟重焕生机……正是他们的付出,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让古老文明照鉴现实,享誉寰宇。

我们又是滔滔后浪的“前人”,是中华文明火炬的交接手。

看,河南卫视一次次推出唐宋时期中原大地的歌舞,文化与科技元素交融,激发出90后、00后“思古之幽情”;西塘古镇一年一度的汉服文化节,重现汉唐霓裳羽衣;考古女孩儿钟芳蓉放弃各种热门专业,毅然决然选择考古……这是以青年之底色,绘就文明之绚烂;是以使命为依托,承载文明之瑰宝,让中华文明因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更丰厚、更精美、更绚烂!如此,方能无愧前人,不负来者!

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就让我们把握好这支火炬,用我们的心血和生命将前人留下的灿烂文明燃得更旺,然后将他交给我们的后人。相信,“可畏”的后生一定会让中华文明之火燃烧得更加璀璨,让她永远烛照人类,点亮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点:升格之后的作文围绕张若虚和孔子的两句诗文,从“我们是前辈的后人”和“我们又是后人的前辈”这两个角度,阐述作为“今人”的我们对中华文明所应承担的职责,文章议论更为透彻,表达更为精准;语意更为明晰,语言表达更凝练规范;两则名言相互交融,形成有机关联。同时调整了文章结构,增加部分句段,使文气更通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