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文学界的幽默大师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育人无数。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名扬海外的中国作家,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谈到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连张爱玲都艳羡不已。著名学者许纪霖评价说:“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当中,胡适可敬,鲁迅最可佩,而最可爱的,非林语堂莫属。”

人物解读

角度一:幽默大师。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杂志,这是中国现代第一份幽默期刊。《论语》发行后,一度十分畅销。林语堂发表了不少时事短评类的文章,文笔兼具幽默与讽刺,更被读者冠以“幽默大师”的称号。其中,“幽默”一词是他早年发表文章时对英文单词“Humour”的谐音翻译。在此之前,已有王国维、李青崖、陈望道等人尝试对其进行翻译,最终,林语堂的翻译被世人所认可,一直沿用至今。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这样解释“幽默”:“幽默是一种人生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幽默没有旁的,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他想借助“幽默”使自己在这紧张的社会里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又想借助“幽默”作为润滑剂“易其紧张为和缓”。

角度二:自然之子。

林语堂的故乡在闽南的一个名叫坂仔的小山村,山清水秀,在林语堂眼中是全天下最好的地方。这使得他终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之子”。

林语堂回台湾定居后,住在阳明山的一栋别墅内。他亲自设计这栋别墅: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天井,长廊里却是西班牙式的螺旋形白色廊柱。庭院屋顶是蓝色琉璃瓦,配白色粉墙,饰深紫色圆角窗棂,色调典雅。在天井一角,有鱼池、假山,遍植翠竹、枫树、藤萝。林语堂最喜爱竹子和石头,喜欢坐在池端的那张石椅上“持竿观鱼”。他曾用得意之笔描述这座房子:“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角度三:生活的艺术。

在一篇小品文里,林语堂这样描写自己的人生理想:“此处果有可乐,我即别无所畏。”他称自己是“冷心人热眼看人生”的哲学家;他感兴趣的东西很多——文学、地质学、原子、音乐、电子、电动刮胡刀,以及各种科学新发明的小物品;他说顺乎本性,便如身在天堂。只要他在人群中间能轻松自如,他就喜爱那个人群。否则,他就离去;他热衷于发明创造,梦想当发明家。他曾为了发明新式的中文打字机,耗费了12万美元,几乎“倾家荡产”。除此之外,他还绘制了“自动牙刷”手绘草稿、“自动门锁”草图等,并为夫人设计符合人体力学的舒适座椅;他提倡“躺在床上的艺术”,相信人生最大的乐趣,是“蜷起腿卧在床上”。他的很多著作都是躺在床上完成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

这便是林语堂,有着道家的智慧,有着文人的风骨,有着赤子的纯粹。独来独往,至真至纯,对人生总是笑意,对世事总是旷达,因此他才过得通透,活得快乐。

角度四:天性憨直,浑朴天真。

郁达夫曾形容林语堂“天性憨直,浑朴天真”,这实在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因这世间能始终旷达自喜,葆有一份性情的“痴”与天真,从容不迫、随遇而安的人,实在太难得了。

林语堂痴迷读书,且涉猎极广。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念书时,馆内藏书5000册,林语堂全都借阅过。去哈佛大学读硕士,他更把卫德诺图书馆比作“蟠桃盛宴”,自己则是那只迫不及待想吃桃的猴子。在自传里,他说:“我是没有一刻安静,遇事乐观,对人生是采取游戏人间的态度。一切约束限制的东西我都恨,诸如领带,裤腰带,鞋带儿。”四十岁生辰时,他作了一首长寿诗,长约四百字,结尾道:“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他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个小孩子进入一个大丛林。时或停步仰望星月,俯看虫花,在丛林行进的过程中,他没有方向,没有规矩,独自游荡,或行或止,随心所欲,一切皆从自己的本能出发。”

角度五:两脚踏中西文化。

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80岁寿诞时,曾虚白赠他一帧白话立轴:“谢谢你把渊深的中国文化通俗化了介绍给世界。”他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一千多篇散文,著书60本,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对自己最恰切的自画像。在许多人看来,他也许不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但他一定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学人之一。林语堂逝世后,《纽约时报》用大篇幅介绍了林语堂的经历与贡献,并评价:“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作品介绍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影响最大的著作,书中全方位地阐述了“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人们,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情感去拥抱生活。此书在美国重印四十多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林语堂一生的全部生活,不仅忠实地践行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也充分展示了对待生活的智慧和艺术。他不仅是一个学贯中西、成就卓越的著名大师,也是一个可敬、可亲、可爱的血肉、情感丰满的“人”。

文字摘录

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生活的艺术》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苏东坡传》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人生不过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人生不过如此》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生活的艺术》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我的愿望》

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京华烟云》

运用示例

古语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言与默,二者看似相悖,但若以“当”为天平,于沉默后发声,清光自然来。当今社会,“速度”成了代名词,思维方式更迭不息,对立观点层出不穷。我们不甘于现状,却又畏惧于“强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逐渐沦为“沉默的大多数”。林语堂先生曾言:“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诚哉斯言,在喧嚣的时代中,沉默也不失为一种智慧。这绝非“躺平”的沉沦,而是扎根静心的沉潜。唯有先经历“词穷而后工”般的深厚积淀,再勇于“斫去桂婆娑”般发声,方能悟得“人道是,清光更多”。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