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素材(六)

作者: 冯春怡

课文一:《春江花月夜》

主题:珍惜人生;离愁别绪;部分与整体……

课文介绍

该诗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有九韵,每四句一韵,诗情、画意、哲理浑然天成,意境深远,含义隽永,韵律婉转。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引领着全诗情感的起伏与转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课本摘录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素材运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高地迥,浮生仓促,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高挂起的月亮,不断流逝的江水,诉说的是时间之悲,而我们能珍惜的,便是当下。正因生命短暂,才唤起有限的美好。所以,慢下来,寻一寻自己,爬山看海、阅读跑步,都是坚守本心的方式。及时关心家人、予人帮助,都是减少遗憾的途径。若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路,或是长久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中,那更不枉一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虽微小,但万物包容之下,人类依旧连绵不断,一代一代刻下永恒的奇迹。

课文二:《石钟山记》

主题:质疑求实;实践;探索精神……

课文介绍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

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反对臆断和轻信,其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课本摘录

1.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素材运用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观点,而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视角,而不是真相。臆断与偏颇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人之所以不明真相,就因为身在此山中。而苏轼便勇敢地越过了大山——因为怀疑前人的说法,他与儿子独乘小舟,想要一探究竟。这趟特殊的旅程,有惧怕、有惊喜,亦有勇气、有顿悟,更不再是浅显的判断,而是慎思明辨下的践行解疑。苏轼在被贬途中,并不是一副漂泊客居之貌,而是依旧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内心、坚持着自己独有的观点,并为之求索,并未缺少智慧与勇力,这也许就是那个随缘自适的苏轼,又是自有法度的苏轼吧!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