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龙文,颂中华文化

作者: 陈至蕴

回溯千年文化长河,品味古时盛世风韵。巍巍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符号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格,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历经千载岁月洗礼,仍熠熠生辉!

思想的包容性彰显着中华文明的使命与担当。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论是《礼记》所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还是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论是儒家强调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还是墨家提出的“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无论是韩非子主张的依法治国,还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具特色,各有信仰,从未盲目追随他人,这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

建筑的包容性寄托着中华文明的家国情怀。从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到朔方长安繁华盛景的壮丽,从皇室贵胄的宫殿楼阁,到平民百姓的简陋茅屋,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家国情怀。我深爱徽派建筑的青砖白瓦,它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砺,色泽温润,线条流畅,它是对家的深深思念与依恋,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追求。我也钟爱北京的四合院,它雅正端方,回字开泰,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北京万家灯火的象征,彰显着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古往今来,中国人心中都怀有浓烈的家国情怀,住宅不仅是安身立命之所,更是家的精神寄托,建筑的包容性让这份家国情怀得以代代相传。

诗词的包容性抒发着中华文明的欢乐与悲喜。品读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跨越唐宋的风华,我仿佛看见李白行云流水般的诗意人生。他高喊“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他期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又吟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我问他何为珍贵,他却笑答“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脱离青莲居士的美梦,揭开倾泻的月光,宋代的李清照正羞涩地“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来了兴致,坐在墙沿,静静地看着她。她悲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我担心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期盼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却低吟“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花”。我不忍再观,匆匆离去。

同样在宋代,无论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是苏东坡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个民族的诗歌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在诗词的国度里,诗人们并非仅仅抒发个人情感,他们的作品更是一个时代欢乐与悲喜的缩影。

透过历史的望远镜,我们窥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包。无论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还是形态各异的中式建筑艺术,抑或是数不尽的诗词歌赋,强大的包容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指导教师:王慧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