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手记——202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Ⅱ卷
作者: 王怀庆 郑刚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试题针对青少年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围绕我国古今科技成就选材和设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夯实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本次作文延续了2023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Ⅱ卷的写作模式:读写结合。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境不谋而合。
二、审题要点
读写结合型作文,“读”到的材料只是引子,考生立意作文,不可于“航天精神”处止步,相反而是由此“迈步”,走向深度思考。材料涉及月球背面登陆、“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人类太空之旅,材料中的最后一句“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才是命题的核心句子,是立意所在。这句话,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主要强调三层意思:
一是强调“我们每个人”。在人类不断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每个人是其中一分子。探求无止境,大家要携手共进,群策群力,共同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只要共同努力,终究会抵达未知之境。
二是强调“不断”。探索未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持续性的渐进过程。“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中国开启“天问一号”,又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深空。所以,探索未知之境是这样一个过程,“未知→探索→已知→新的未知→新的探索→……”
三是强调“未知之境”。这是考题的核心,引发我们深度思考。
“未知之境”是什么?它包罗万象,比如材料中的太空探索、芯片、AI……我们为什么要抵达未知之境?我们又该如何抵达未知之境?如果能抵达未知之境,我们又该如何……
三、立意参考
1.探索未知,拓宽视野。我们应该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勇于挑战自我,通过探索不断拓宽个人的视野和认知边界。
2.挑战与成长。探讨在挑战中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未知和挑战,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提升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进步。
3.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是推动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动力,而求知欲则是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源泉。只有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4.勇于面对未知,拥抱变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勇于面对未知,拥抱变化。只有不断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5.科技与探索的共生。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探索未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这种共生关系使得人类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发展。
四、误区提醒
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停留在歌颂航天精神上,而是从中发现“探索未知之境”的途径,以及背后体现的精神。然后再回归现实,反观自身成长,比如,如何把握成长中的未知、如何在一次次探索中将未知变成已知、在这个过程中有怎样的经验或教训,等等。也可以整合人类历史上的“群星”,从他们探索未知的经历和精神上获得启示。需要注意的是,“未知”也有合适与不合适、正确与错误之分,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合适的、正确的未知。
写作过程要体现时代青年的思考,同时还要体现思辨性,如探索未知领域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面对未知之境既要仰望企盼,更要脚踏实地;探索未知之境要防止误入歧途等。
素材拓展
素材一: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计划于10月下旬返回。在轨期间,神舟十八号乘组将进行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包括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进行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等。同时,乘组还将实施多次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进行舱外巡检等任务,以保障空间站的安全运行。
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辉煌展现,更是对未知世界的诗意探寻。这次任务不仅彰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雄厚实力,更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以科技为笔,书写着人类的好奇与向往。探索未知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而科技创新又是实现探索未知的必要手段。神舟十八号正是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它让我们在星辰大海中看到了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也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感受到了探索未知的魅力。
素材二:1600年2月,轻风拂过缓缓流淌的台伯河,亚平宁半岛上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在宗教裁判所的监狱里受尽了酷刑的乔尔丹诺·布鲁诺微笑着,向远方的天空投去最后一瞥。他曾在这片天空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与传教士们激烈地辩论。他反复向大家解释哥白尼的伟大贡献: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是错误的、罗马教廷是错误的!而现在,他要在这片天空下,为了捍卫真理做最后的战斗。熊熊烈火燃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满怀信心地向全世界宣布——“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素材三:20世纪60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国产专家一号”于敏,没有留过洋,却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
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于敏将个人的生命历程与国家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这也是于敏所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特质。
素材四:人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是从爬行到直立,第二次则是从小型脑到大型脑的飞跃。所以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立行走,二是脑袋很大。脑袋很大的后果最为显著的便是对死亡的意识。我们活着,便意识到了死亡的存在。然而,生理学的一个解释是,大脑的发达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思考能力,我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思考死亡。这种对死亡的思考,引入了对神明的信仰。于是,人类的意义世界、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一切与向死而生相关的哲学,都由此而生。而星空最早成了神的居所位置。人们尊崇高处,寻求庇佑,同时也向往着神明,因此神明自然被想象为存在于高高的天空之上。所以,仰望星空不仅是对未知的好奇,更是人类追求有意义人生的基本宿命。——吴国胜《仰望星空:从智人心灵的诞生到现代科学之母》
运用提点
以上四则素材,给写作“探索创新”类主题的作文提供了找寻素材的四个大的方向。
第一,时事热点,时鲜素材。写作中选择时事素材,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一个素材是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的相关介绍,展现了中国航天继往开来、不断超越的探索精神,可以说,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为人类将一个又一个的未知变成已知。
第二,历史故事,深度素材。从历史中挖掘写作素材,能够展现学生广博深厚的积淀。每一种存在,都是历史的存在。同时,人类的伟大,从历史的角度看,最生动的就是那一个个伟大人物用他们的生命书写的动人故事。第二则素材讲述的是布鲁诺的事例。探索未知,不仅仅需要知识和技术,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舍我其谁的勇气。
第三,伟大人物,典型素材。当代人物中,可以找到很多与写作相关的,这就需要考生进行取舍。第三则素材,选的是“愿将一生献宏谋”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他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国家强盛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第四,专家观点,理论素材。在写作中适当引用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公式定理、理论假说、书籍资料等等,能够让说理更加透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四则素材选摘自著名的科学史专家吴国胜教授的演讲,着重强调了“仰望星空”对人类的意义。星空深邃的未知,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从而推动人类不断探索,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