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手记——2024年高考作文天津卷
作者: 石艳彩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这则作文题富于思辨性。季羡林先生在《做人与处世》一文中曾说过,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2023年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改造自然,是否意味着获得自由”,就是考察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哲学问题。而这道作文题侧重考查了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两个哲学问题。
这道作文题,易写难工。考生不易发生审题偏误,脱离立意范围,但也不易写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的议论文。这道作文题是对考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息考察,指向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评价目标。
二、审题要点
这道材料作文题目包括材料、导写和要求三部分。
材料中第一句话“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揭示了理解“被定义”这个核心概念的三个维度,即个人、群体、国家。考生可以联系现实世界,发散思考:作为一个人,你被生活中的他人贴了哪些标签;对于00后青年学生群体,人们有怎样的印象、认同或期待;作为国家,中国被怎样定义。考生读完第一句,要进行多维度的思维发散。
材料中第二句包含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聚焦正确对待“被定义”的态度、方法与目标。面对多维度的被定义,我们在态度上要认真,方法上要辩证,要以自我提升为目标。由此,考生可以“正确对待被定义”为核心观点,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被定义”问题,用“扬弃”的哲学方法论去突出思维的辩证,力避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被定义,防止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谬误。第二个分句引出核心概念“自定义”,强调自我认知、自我期待、自我塑造的重要性。由此,考生可以“人生精彩自定义”为核心观点,论证发挥认知与行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意义。
考生如果不谈句间关系,抓住如何正确对待“被定义”或如何勇于“自定义”两者中任何一点,立意即在合理范围之内。但《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发展等级分”有四项特征描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其中“深刻”一词直接指向作文的立意。为此,在作文立意正确的基础上,考生还应追求文章思想的独到与深刻,尽量在关系阐释中建立作文的思想张力,显示自己思维的理性与辩证。
根据材料中第二句“我们既要……又要……”的表述,考生可将“被定义”与“自定义”视为简单并列关系,中规中矩地写,立意略显平庸,结构略显松散。考生若以个人成长、群体进步或国家发展为论域,将正确对待“被定义”与勇于“自定义”视为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条件,思维将更辩证,结构更紧密。
导写部分:“结合你的体验与感悟”,给考生留足了整体性建构与个性化写作的空间。
要求部分:同往年一致,对文体方面作出明确提示,“文体特征明显”。这道作文题,在文体方面,特别适合写议论文。在作文备考过程中,我强烈推荐两个训练:一是辩论训练,训练学生诠释核心概念、阐述核心观点、驳斥虚拟论据的能力;二是议论性散文的写作训练,通过这一训练,学生能够根据命题要求,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充满感情的描写和清晰的逻辑论证,写出具有思辨性、文学性和审美独特性的散文。
三、立意参考
精彩人生自定义;揽镜自照,观心自驱;不惧“被定义”,勇于“自定义”;与其“被定义”,不如“自定义”;扬弃“被定义”,笃行“自定义”。
四、误区提醒
字数合规,标题不能缺失、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忌冗长;在论证结构方面保持清晰、完整、层次鲜明,尽量做到观点前置;在论据的选取、组合、表述、分析方面,注意贴合论点和分论点,叙例有节制。
素材支持
素材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教育故事。塘底学校是一所少年教养院学校,学校里的学生是一群内心饱受创伤而外在行为问题突出的孩子。校长哈珊通过辱骂、殴打、禁闭等粗鲁残暴的高压手段管制孩子们,这种野蛮的处理方法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灾难,又助长了他们的叛逆与反抗。落魄的音乐家克雷蒙·马修老师来到这所学校,用爱心、耐心接纳孩子们,用组织训练合唱团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最令人欣慰的是,马修老师影响了这个放牛班中脆弱、叛逆又富于音乐天赋的少年莫朗日,使其长大后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指挥家。
马修老师与校长哈珊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给孩子们的“他定义”不同。作为教育者,应以美好的“他定义”去期待、引导、成就学生;而作为人,要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他定义”保持辩证扬弃的态度,勇敢活出“自定义”。
素材二:齐邦媛回忆恩师朱光潜
1944年,国立武汉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女生在大一期末联考中取得了英文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这引起了时任武大教务长的朱光潜先生的注意。他在百忙中约见了这名女生,劝导道:“现在武大搬迁到这么僻远的地方,老师很难请来,哲学系有一些课都开不出来。我已由国文老师处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中文系的课你可以旁听,也可以一生自修。但是外文系的课程必须有老师带领,加上好的英文基础才可以认路入门。暑假回去你可以多想想再决定。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这名女生就是小说《巨流河》的作者、台大外文系荣休教授——齐邦媛。回顾百年人生路,她说:“恩师朱光潜先生的一席话语,改变了我的人生。”
素材三:大瓠之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一个容积五石的葫芦,被惠子定义为水壶、水瓢,无用而掊;被庄子定义为腰舟,浮乎江湖。“被定义”是人生常态。这些定义和标签,既是我们的身份认同,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然而,有时候,这些定义和标签也会成为我们的枷锁,限制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
素材四: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生于明朝万历十五年。在那个科举鼎盛的时代,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套用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眼前一片海,我却不肯变蓝”。徐霞客不走八股取士的寻常路,在短短54年人生中,他风餐露宿,走遍天下山川,随手记下两百多万字的游记。其存世的游记文字,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记载了祖国山川的详细情况,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等情况,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被译成几十国语言。他用勇敢坚定的“自定义”告诉世人: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运用提点
从过程论角度看,考场议论文的素材运用包含选例、组例、叙例、议例等环节。
一、如何选例
素材运用整体上服务于议论文的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正确是选例的前提和基础。
“被定义与自定义”是一道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材料作文题。理性对待“被定义”,因为人可以通过外界的评价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和潜力;勇于“自定义”,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自定义来确立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正确对待“被定义”,要用“扬弃”的哲学方法论去突出思维的辩证,防止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谬误;勇于“自定义”,强调自我认知、自我期待、自我塑造的重要性。
考生如果不谈句间关系,抓住如何正确对待“被定义”或如何勇于“自定义”两者中任何一点,立意即在合理范围之内。
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审题立意决定论据选择。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双重影响下,要寻找、选取、组合与立意相关的事实论据,论证辩证看待他定义、勇于进行自定义的核心观点。
二、如何组例
组例要讲求方法:新颖且典型的事例,单独使用,如素材1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与素材2齐邦媛女士回忆恩师朱光潜先生;陈旧且典型的事例,组合使用,如素材3五石之瓠与素材4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人生自定义。陈旧且典型的事例,组合方法有三个:正反对比,注意节制反例叙述,避免偏激;同向排比,注意按照时空顺序排列;同向层进,注意角度一致,层次有序。
三、如何叙例
在选例、组例环节之后,进入叙例环节,作者需要注意叙例的文体意识。记叙文中的叙事讲求真实性,符合生活逻辑,以生活细节和情节取胜,以抒情去升华;议论文中的叙例讲求真实,客观信息点的准确,讲求定向概述事例,讲究说理论证。议论文中的叙事,基础等级要求简明,发展等级讲求文采。
叙例简明、有文采的具体策略有:渲染人物所面对的困厄处境和所创造的价值成就,凸显其身上的“主观战斗精神”,这也契合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人物身上找到矛盾之处,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彰显论点;将人物置于群星璀璨的历史星空,增加文字的厚重感,让论证更有力量;巧用意象,强化抒情,让语言富有诗意。
四、如何议例
与叙例环节伴生的是议例。议例的基础方法主要包括三种:探究原因、反面假设、探究本质。为了在论证环节彰显议论文的思想深刻性,写作者要注意运用批判性思维。总之,在议论文中,叙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叙事的目的在于论证观点。正确、深刻的立意能发挥“振长策而御宇内”的作用,在此统御作用下,着力增强选例、组例、叙例、议例的逻辑性,将使论证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