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作者: 本刊编辑部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历经2500余年时光,见证了中国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更替,也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繁荣。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10年间,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运河号子”正在大运河两岸悠扬响起。
千年来,见证川流不息的力量!
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这条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
1.运输之工。
作为中国人民利用自然、发挥智慧重整山河的古代超级水利交通工程,中国大运河在千年岁月中,一直承担着沟通南北人员、物资流动、运输的大动脉功能。
素材呈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首次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河流,自此唱响了延续2500多年的中国大运河之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陆地铁路、航空及海运技术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相比之下,内陆水运整体呈现下滑趋势。1901年,清政府宣告停止漕运,千年漕运史合上了最后一页。在之后近百年,大运河陷入它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家对大运河航运的重视和支持,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航道条件得到改善。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一百多年来的首次贯通,大运河现代航运迎来新的发展。
运用示例
大运河,这一穿越千年的交通动脉,不仅是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更是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决心。从吴王夫差初凿邗沟,到隋炀帝构筑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不断演变完善,成为连接南北、促进商贸流通的生命线。它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与融合,滋养了沿途的繁荣与文明。
2.气运之力。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内含着“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海纳百川”的文化取向、“和而不同”的民族性格,立体化地呈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建设美好家园、谋求协同发展的文明追求。
素材呈现
中国大运河至今已存续2500多年,是世界上少有的仍在使用并不断建设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代代的运河人从没有停下开凿、疏浚、修缮的脚步。在大运河治理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为运河付出心血乃至生命的杰出人物。他们当中既有道出“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心系天下的帝王,也有陈瑄、宋礼等爱民如子、为河道治理呕心沥血的官员,还有郭守敬、白英等运河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沿运河居住生活的普通百姓。作为古代超大型交通水利工程,中国大运河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再到维护管理,无不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新创造精神。
运用示例
中国大运河,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与活态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天人合一”智慧的结晶,更是“气运之力”的集中展现。这条流淌了2500多年的河流,见证了无数代运河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从能工巧匠到无名劳动者,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共同书写了这部流动的历史长卷。正是这种代代相传、不畏艰难、持续奋斗的“气运之力”,让大运河至今仍焕发生机,成为连接南北、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激励着当代人继续发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诗韵之美。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含诗量”最高的运河,南来北往的诗人在这里驻足吟咏,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着运河两岸的风光,诉说着运河的传奇故事。
素材呈现
大运河不仅承载着生命的律动,更是艺术的源泉,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尤以唐代诗人写的最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贺知章……这些诗仙、诗圣、诗豪、诗狂等都在大运河沿线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李白在黄鹤楼写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为运河名城扬州做的千年广告,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则是对运河商贸兴盛的生动写照。杜牧与运河城市扬州结下了不解情缘,写出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孟浩然、高适、徐凝、白居易等大批诗人都曾游历运河,并写下了数百首歌颂运河风光秀美和市井繁华的诗歌。
运用示例
文化,自古以来便是跨越时空的桥梁。中国大运河,作为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长廊,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更在于其蕴含的“诗韵之美”。这条古老的河流,宛若一条奔腾不息的诗歌之河,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吟咏,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佳作。从唐代诗仙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到诗圣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再到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每一句诗都如同运河水一般,流淌着对美好风光的无限向往与深情赞颂。这些诗篇,不仅描绘了大运河两岸的旖旎风光,更深刻地反映了运河沿岸的市井繁华与文化交融的盛况。它们如同一条时间的隧道,跨越时空,连接古今,让后人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浪漫与情怀。
4.意蕴之深。
中原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岭南文化、良渚文化甚至巴蜀文化等,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融通,充满活力。衣被天下的丝绸、闻名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诞生于运河沿线。天津杨柳青年画、沧州铁狮子、吴桥杂技、淮扬菜、扬州八怪、枫桥夜泊,都是来自运河的文化记忆。
素材呈现
明清时期,因漕运发达,大运河的水路变成“画路”,南方画师、纸张与水彩北上,笔法细腻、寓意吉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远销全国。清末,天津漕运中断,杨柳青木版年画开始走向衰落。连绵战火中,一些珍贵的雕版散失,年画艺术濒临消亡。
生在大运河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记得老一辈年画匠人的苦闷,也见证着天津杨柳青古镇迎来的文化“新生”。随着天津大力挖掘、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杨柳青年画振兴工程”启动。霍庆顺等年画匠人在政府引导下,探索年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非遗文化传承推广途径,让年画与时俱进。如今,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为文化新IP、新产业,年画制作体验馆等新机构吸引着不少青少年前来参观、研学、体验。“要让越来越多人看到这些‘珍宝’,使运河文化‘活’起来。”霍庆顺说。
运用示例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行走在这片热土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也能聆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声。而其中,大运河作为一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兴衰重生,我们窥见了大运河沿线文化传承的坚韧与活力。霍庆顺等匠人守护着古老技艺,更通过创新实践,让杨柳青年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岁月的长河中,大运河文化不断吸纳新的元素,与时俱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我们必须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十年后,保护传承利用如何破局?
申遗成功十年间,沿岸各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宗旨,造就生机勃勃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让古老的大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展望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随着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相信“何以中国”的解答将愈发清晰,大运河也将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1.厚植绿色底色,保护建设好“生态河”。
坐落在大运河畔的北京东方化工厂始建于1978年,投产了我国第一套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企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长期存在。随着北京产业升级,重污染企业逐步退出,2012年东方化工厂停产,2017年完成设施拆除。在城市规划中,北京城市副中心锚定“两带、一环、一心”的发展格局,其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一心”,正位于通州区的工厂原址。化工厂上怎么建公园?“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建设者决定在东方化工厂旧址区域规划建设生态保育核,种植适应性强的灌木草种、蔓生植物,形成荒草、灌草等多层风貌。2020年绿心公园开园以来,红外相机监测到几十种野生动物。扑面的绿意,吸引了无数游客。
2.呵护文化因子,传承好“文化河”。
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重要文化节点。
历经五次大修,特别是2018年启动的、历时五年的大规模修缮,让80%的古建重获新生,重新开放的展厅和院落面积增加近一倍,馆藏文物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除了保护,万寿寺更通过活化利用,将大运河文化推向新高度。与颐和园、国家图书馆联合开展大运河科研课题,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出长河历史文化巡展,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宣传推广;举办学术品牌北岸讲坛,以科普形式讲述大运河文化历史知识……这一系列举措,让万寿寺和大运河文化有了更生动鲜活具象化的呈现,成为更多人共同的文化关联和记忆。
3.文旅休闲乘风破浪,共享“幸福河”。
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北京唯一以运河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运河文化和历史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京冀段全线通航,游客可乘坐不同航线、不同主题的游船,感受多样的区域文化。夜晚,长约12公里的灯光秀与“通州八景”水幕秀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历经元明清三代700年时光的玉河故道,重现“水街穿巷”的胜景,诉说着胡同运河的古老故事,而文创店与咖啡店的融入则为这片古老土地增添了现代气息。此外,景区还积极融合了体育元素,马拉松、自行车赛事及飞盘、小轮车等潮流体育活动和桨板、皮划艇、动力冲浪等水上运动,为游客提供丰富体验。同时,面向青少年的自然研学活动,更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运用示例
大运河的复兴之路,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与文脉的敬畏与传承,更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北京东方化工厂华丽转身为绿心公园,展现了通过生态保育实现污染地重生的壮举;万寿寺历经修缮与活化利用,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让大运河文化活灵活现,成为公众的文化记忆;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打造,将文化、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激发了区域活力,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大运河的蝶变,是文化自觉与生态智慧的交相辉映,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古老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共同守护这份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