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用信仰点亮中华文明之光
王巍,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等职务,与众多优秀学者通力合作,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带入了新的阶段。在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考古学会焕发活力,成为引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引擎。
他是荧幕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他是中国考古的“百事通”,也是热忱的科普者;他走遍众多考古遗址,亲手挖掘出中华文明的证据,也在书斋中著书立说,让冷僻孤高的考古能与众生对话。
人物解读
角度一:40多年考古生涯,在祖国实现人生价值。
40多年前,王巍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和考古捆绑在一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是绝对的冷门。在历经下乡插队、返城进工厂之后,遇上了恢复高考,喜欢理科的他数理化基础太差,不得不选择报考文科。学什么?当时有人告诉他,“考古是文科中的理科”。王巍当即豪不犹豫报考了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而在此之前,他对考古的唯一了解来源于一部纪录片。
那是一个考古人才极度匮乏的时代。王巍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很快参与了北京郊区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和贵族墓地的考古发掘。他在前辈学者发现贵族墓地的基础上,发掘出了夯土城墙等遗迹,为断定此处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和始封地提供了重要证据。
不久后王巍被单位公派到日本留学研修,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一所日本大学向王巍抛出橄榄枝,希望聘请他当副教授。“如果留在日本工作,工资收入当时大约是国内的100倍。”王巍却义无反顾选择了回国。“改革让我上了大学,开放让我走出了国门,出国留学也是因为单位派遣,我必须回国效力。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考古的主源还是在中国。只有在自己的祖国,我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王巍表示。在40多年的考古生涯中,王巍亲身经历的都城遗址发掘就多达4个。
角度二:中国考古要从发掘走向阐释。
考古人一半时间在工地,一半时间在书斋;当空头理论家不行,只顾埋头挖宝也不行。从“考古匠”到考古学者的跨越,是每个有追求的考古人的必修课。王巍坦言,中国考古的一个不足之处,不在发掘,而在阐释。“我们研究的实物是实际的,但实物本身不说明问题,需要考古人去阐释。”
对考古成果的阐释分为两种,一是理论建构,二是公众科普。与发掘进展相比,中国考古的理论建设稍显落后。中国当代考古缺少独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也欠缺高屋建瓴的考古学家。王巍说,一定要扩大视野,不仅要应用科技手段,也要有综合的人文社科知识,拓展出社会考古学、经济考古学、精神考古学等。即使在考古学内部,通晓不同时代和领域,相比专精一个领域,视角也会为之一变。
69岁的王巍,虽已是含饴弄孙之龄,但依然每周辗转在全国考古工地上。对于未来,他希望在考古普及方面再做一些事。除了完善教科书,他还想组织专家编写面向各年龄层的科普书,讲述考古最新成果所展现的中国历史。
角度三:考古要见众生。
考古就是要挖土。回忆起自己的首次考古经历,王巍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首先要通过询问的方式进行“考古调查”,比如哪位老乡在后山哪块地上捡到过陶片或瓦片。根据得到的线索,他们再徒步进山进行考古发掘。
40年来,王巍的足迹遍布全国400多个考古遗址。一年大概有近200天的时间在外面,不是主持考古发掘,就是视察或参观考古现场,也有时候参与开会研讨。但考古又不仅仅是挖土。在王巍看来,考古是与古人的“隔空对话”。“你别看我们挖出来的是瓶瓶罐罐,它的造型、它的工艺,寄托了古人的情怀、习俗、信仰。我们要想象古人生活的样子,探究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
2020年启动的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最为典型,六个器物坑出土了上千件奇特的青铜器。中央电视台将直播间搬进考古现场,王巍作为专家为公众现场解读。向民众普及这一学术味浓厚的项目,也是他的重要工作。
从田野、书斋走上屏幕,王巍的“转变”也反映着中国考古的变化。2024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第103年,进入第二个100年,中国考古不再只是埋头发掘和整理,而是走向阐释,见众生。
角度四:在考古中严谨细致,在音乐中浪漫奔放。
要说考古和音乐创作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一个严谨细致,一个浪漫奔放。
在北京房山主持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发掘期间,王巍因成功发掘马车而小有名气。墓葬中的木制马车早已朽烂,且随葬时已拆卸,没有完整样子,只有木头腐烂处的泥土颜色、软度与正常泥土有细微差别,王巍却借此发现了21个车马坑。“没什么诀窍,就是土中找土,细致再细致。”
王巍曾经到访过四十多个国家,希腊圆形的竞技场中心,声场就像一座音乐厅,他在那里即兴高歌一曲《我的太阳》。“考古的日子很艰苦,但我们总要苦中作乐”,过去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几个月不能回家,大家都培养了不同的爱好:有的喜欢朗诵唐诗宋词,有的喜欢写点小散文,王巍的爱好除了这些,还有唱歌。
翻遍王巍的履历,并无音乐科班进修的介绍,但他在写歌、作曲、唱歌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歌词不同于写考古报告,需要有形象思维,需要天马行空,这时,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就被唤醒了。王巍在写词时偏爱用第一人称,将自己代入角色,直抒胸臆表达情感。而这,正是考古和音乐创作相同的地方,都需要达到一个情感的互通。
金句
丝绸之路沿线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文明,更是“多元一体”的包容的文明。
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北方,包括黄河流域,始终是以小米为主食。这保证了地区文化、习俗的统一性和原生性,始终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延绵五千年,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在考古发掘中找到它的原型,梳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所以,考古学家看待万事万物时,会拥有历史纵深的眼光。
考古揭示出一个真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前行的重要动力。
我们考古,大家看到的是在挖土,实际上是在跟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在跟音乐、跟艺术在交流。
运用示例
中华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辉煌的成就,除了少数珍贵的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几代考古人,如王巍教授这样的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探索,一点一滴地挖掘和展示给我们的。
王巍所倡导的,不只是学术领域的创新,更是文化自信的弘扬。考古学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与古人进行无声的交流,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理解他们的思想深度。正如他所说:“我们考古,大家看到的是在挖土,实际上是在跟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对话,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更激发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骄傲。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