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伶仃,智启未来
作者: 本刊编辑部从昔日“叹零丁”,到今日“跨伶仃”,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车试运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飞跃。2024年6月30日,这项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正式启用,全长约24公里的路线将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约2小时缩短至仅需30分钟。深中通道不仅是环珠江口交通网络的关键一环,更象征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桥飞架,让“东西两岸”变为“大桥两端”,隔海相望的珠江两岸实现“海上”牵手。深中通道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工程技术的又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它引领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雄心与实力。
核心素材
海上“起鲲鹏”
西人工岛,承载着深中通道隧道、桥梁快速交通转换的功能。从空中往下看,它的形状就像一只巨大的“海上鲲鹏”展翅欲飞。要在这个地质和气象条件都很复杂的珠江口建造这么大体量的陆域,并让它能够稳稳地存在一百年,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西人工岛分部技术负责人郑伟涛形容说,珠江口的水下软土层非常厚,建造岛屿就像在豆腐上盖房子一样困难。而且,施工区域的水下还有很多硬质夹层,就像在一盘散沙里错落分布不同质地的石子,这让钢圆筒的振沉精度极难掌控。
面对这些难题,工程团队没有退缩,研发出世界最大的12锤联动液压振动锤组,将57个直径28米、最重近700吨的钢圆筒深深地振入海底,最终创下141天“快速成岛”的施工纪录。
海底“筑长城”
深中隧道是世界上最宽的钢壳沉管隧道。想象一下,32个巨大的管道,每个都有航空母舰那么大,它们在海底被巧妙地连接起来。每个管道长达165米,宽46米,高10.6米,重量高达8万吨,排水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要在水下40米深的地方安装这些巨大的管道,难度堪比“天宫”对接。为了完成这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中交一航局花了3年时间自主研发建造出世界首制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
2023年6月,“一航津安1”执行了它的最后一次任务,拖带着最后一节沉管E23及最终接头,要将其安放在E22和E24两节沉管之间,而这个空间的有效宽度还不到两米。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进行沉放,控制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碰撞。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的工程技术部副部长王明描述了这一过程:“不到两米的距离,我们精雕细琢,走了近10个小时。”
最强“中国芯”
深中通道的桥梁工程非常壮观。其中,深中大桥特别引人注目,桥面高达91米,相当于30层楼高,这让它成为世界上最高通航净空的跨海桥梁,为船只提供了极大的通航空间。但是,这座桥位于珠江口的开阔水域,那里强台风频发。国外著名桥梁公司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桥无法满足抗风安全要求。但是,深中通道的建设者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多个单位联合攻关,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研发出一种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抗风问题,打破了国外专家的质疑。
深中大桥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它使用的主缆钢丝是我国自主研发的2060兆帕钢丝“中国芯”,直径只有6毫米,但无论是强度还是耐腐蚀性能,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人物素材
从“技术小白”到“技术能手”
2018年7月,22岁的刘帅刚大学毕业,便踏上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成为岛上最年轻的一线建设者。“在大海之中,人工填筑了一片岛,感觉特别厉害”。参与深中通道的建设,圆了刘帅大学时期的梦想,也让他倍感幸运和自豪。
岛上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刘帅,如何快速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才是最大的难题。“刚开始工作时,录资料、传资料,到现场指导工人施工,不是很懂。虽然在大学里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到了实际工作现场,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磨合,幸好前辈们不吝赐教,让自己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几年来,刘帅和深中通道一起“成长”,全面参与西人工岛成岛、岛上主线现浇隧道以及附属工程等施工内容,见证了西人工岛建设全过程,逐渐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能手”。
“未来依然有我的身影”
深中通道开通前一天,吴聪登上深中大桥做最后的检查工作,“心情有点像要嫁女儿,又激动又不舍。”从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到深中大桥,他已参建了珠江口三座跨江跨海大桥。2018年6月28日,他和同事们在茫茫大海中打下深中通道的第一根钢管桩,开始了长达7年的奋斗历程。在伶仃洋上,他们克服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以实干将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为现实。
2024年7月,吴聪第一次以普通车主的身份,驾车驶上了自己参与建设的深中通道,感到无比自豪,很庆幸自己成长在这个充满机遇的伟大时代。吴聪满怀希望地说:“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干,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希望未来的‘超级工程’里,依然会有我的身影。”
运用示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模仿与守旧绝非长久之计。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我们从未停歇,从高铁的飞驰,到5G网络的覆盖,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而“深中通道”的建设,更是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这背后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是“中国智慧”的又一次生动体现。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关键,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从小渔村到大湾区,深中通道在珠江出海口的伶仃洋上巍然矗立,不仅带来了人间的烟火气息,更承载着人们远大的抱负和梦想。这项被誉为“超级工程”的项目,以当今世界最高的建设难度,见证了人类工程的奇迹。在这背后,是上万名建设者以匠心和创新把天堑变为通途。他们当中,有本土精英、青年才俊,也有专业大师、技术尖兵,更有劳模代表、大国工匠……他们以坚韧不拔的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巧妙灵活的巧干,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始终繁忙而有序地运行着,它不仅承载着建设者们的奋斗和梦想,也象征着时代的脉动和进步。
素材拓展
在世界最深实验室仰望星空
在中国四川凉山的雅砻江河谷,有一处隐藏在锦屏山深处的科研宝地——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也就是人们口中的“锦屏大设施”。这个实验室拥有多个“世界之最”:它埋深“最深”,深度相当于800层楼的高度;容积“最大”,是世界第二大地下实验室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的1.8倍;辐射本底最低,宇宙线通量最小。
2022年10月,锦屏地下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关于远古恒星的钙丰度研究,这标志着中国的核天体物理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到目前为止,这个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已经累计发表一百二十多篇高水平论文,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年轻科研人才。
千年运河,世纪工程
平陆运河,是我国自京杭大运河之后的第一条运河,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
这条运河始于广西南宁市西津库区,从平塘江口开始,沿着钦江穿过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最终汇入北部湾。平陆运河全长约134.2公里。全线按内河I级航道标准建设,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目前,平陆运河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量已经超过2亿立方米,开挖工程已经过半。可以说,这条世界级运河已经初具雏形。
主题思考
角度一:科技创新与国家实力。
超级工程,无一不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新的标杆。考场写作中,可以围绕“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主题展开,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实力如何见证中国的骄傲与崛起。
角度二:民族精神与时代担当。
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奋斗在一线的工程师、工人和科技人员,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时代担当的集中展示。考场写作可以以此为主题,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以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角度三:人民力量与国家建设。
超级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无论是工程师的智慧,还是工人的汗水,都是人民力量的集中体现。考场写作可以从人民立场出发,探讨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汇聚人民的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角度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许多超级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都融入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考场作文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角度五:国际视野与合作共赢。
超级工程的建设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许多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都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考场写作时,可以从国际视野出发,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赢发展。
主题范文
重器载道,梦绘华章
□一考生
在古代,“器”不仅指具体的工具或物品,更象征着承载道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重器载道”,意味着大国重器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国家智慧、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新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大国工程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镶嵌于华夏广袤的大地上,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技术与实力的巍峨丰碑,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乐章向前跃进的华丽音符,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辉煌壮丽的史诗。
深中通道,宛若金色巨龙横卧伶仃洋面,其非凡设计与精湛工艺,成为中国现代工程技术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延伸了交通动脉,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劲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插上腾飞的翅膀。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在中华大地上竞相绽放,它们以雄伟之姿,惊艳世界桥梁史的长河,成为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这些宏伟建筑,非砖石钢筋所能尽述其妙,它们背后深蕴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千年精神。每一块砖瓦、每一根钢筋,都饱含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与不懈追求。它们如同历史的丰碑,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与辉煌,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
大国工程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在科技浪潮中,中国已不再是简单的“世界工厂”。从飞驰的高铁到强大的核电,从翱翔的航空航天到深邃的海洋探测,中国制造的每一个产品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界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大国工程的建设,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劲动力。它们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更激发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文化的繁荣。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大国工程如同时代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与希望。它们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结晶,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创新,都凝聚着亿万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在大国工程的壮丽交响中,中国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奏响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乐章,让世界见证一个不断超越、勇往直前的中国。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