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小车轮”,承载“大民生”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王楠在城市的浩瀚图景中,公交系统宛如一条细流,虽不起眼,却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它们,是那些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穿梭在晨曦与夜幕之中的“小车轮”,承载着无数乘客的日常出行,深刻地触及着城市发展的脉动与民生的温度。在这场公交变革的浪潮中,每一分努力都是对城市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深刻诠释,每一份创新都是对“大民生”这一时代课题的积极响应。让我们共同见证,公交“小车轮”如何以不凡的创新能力,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民生华章。
公交+卖菜
家住青岛天妃庙村的高香爱家里有半亩多菜地,地里种着十多种农家菜,每次拿到城里早市都是抢手货。高香爱能常去城里卖菜,要得益于离家不远的26路公交,以及只需原地换乘一次就能抵达菜市场的隧道1路公交,这也是青岛开通了10年的“卖菜公交”。
26路公交和隧道1路公交连起的这条“卖菜公交”线,最初并不是专为菜农而设。考虑到菜农带着沉重的菜筐,可能对其他乘客造成不便,真情巴士集团把26路的始发时间由原本的早上5点40分提前至5点整。此举不仅为想去青岛市区卖菜的菜农开辟了一条穿隧跨海的便捷通道,更使这条线路成了名副其实的“卖菜公交”。这条满载着人间烟火气的公交线路,也成为菜农和公交车驾驶员之间的一条纽带。日复一日的并肩同行,让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司乘人员会主动帮菜农抬菜,而淳朴的菜农们也会拿热腾腾的煮鸡蛋给他们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菜农高香爱由衷地感慨。十载春秋,这条“卖菜公交”线已累计为超过十万次的菜农出行提供了便利服务,见证了无数辛勤与温暖的瞬间。
公交+餐饮
2024年5月,深圳巴士集团别出心裁地推出创新服务,将公交车巧妙地打造成“自助饮料售卖店”“移动早餐店”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一系列定制服务令人赞叹不已。这种创新模式,将传统的公交出行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温馨色彩,大幅刷新了市民出行的“幸福指数”。
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工作日的早晨常常充满忙碌和紧张,无暇购买早餐,到了办公室又觉得饥饿难耐。这种“早餐难题”已成为许多上班族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扰。而深圳巴士集团推出的早餐送上车服务,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乘客可通过“优点出行”微信小程序,提前一天预订早餐,次日凭取餐码即可在车内便捷取餐。值得一提的是,车上供应的食品均为当日新鲜制作并即时配送,确保食材新鲜、品质上乘,且种类丰富多样,一周内绝不重复,推广价只需8元/份。此外,乘客在乘坐深圳M191路公交车时,还能惊喜地发现车内竟然设有冰柜,只需扫码即可享受清凉饮料,价格亲民得令人难以置信。这一系列贴心服务赢得了乘客们的广泛赞誉:“公交车上吃早餐、喝上水和饮料,价格还不贵,简直太幸福了!”“深圳真的太懂年轻人!”“深圳真的是一个很创新、很有活力的城市!”
公交+文旅
2024年七夕节,备受瞩目的1314路中意巴士迎来开通5周年。自2019年8月起,为推进中国杭州与意大利维罗纳这两座“浪漫之都”的友好关系,杭州公交创新性地推出了这条特色巴士线路。中意巴士以红、白、绿三色为主调,车身巧妙地融入了杭州和维罗纳的爱情元素,用桥梁剪影艺术地连接了两国代表色。自开通以来,它不仅迅速晋升为“现象级”的打卡公交线路,并意外带火了“西湖最美转角”,使其成为杭州城市文化新地标。
而在杭州的公交领域,另一辆凭借外观设计“火出圈”的便是520路“大红豆”双层巴士。2021年3月,这款以“大红豆”昵称重归公众视野的全新双层巴士,在工作日扮演着520路的角色,周末则华丽变身为“大红豆数字旅游专线”。其“520”的浪漫谐音搭配鲜艳炽热的外观设计,让它在街头显得与众不同。更为有趣的是,每到新年,“大红豆”都会换上新春特别版涂装,如2023年推出了“萌兔”巴士、2024年推出了龙年造型特别款,头顶“兔耳”“龙角”的公交车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留影。
这些多样化的主题巴士,丰富了乘客的出行体验,极大提升了杭州作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文化内涵与影响力。
公交+迎亲
今年年初,长春市南关区民政局携手长春公交集团西南公司,共同推出以“牵爱人之手 向幸福出发”为主题的婚礼巴士项目,为新人提供专属的行驶路线、迎亲仪式及行程互动等定制服务。婚礼巴士的车身外观以及车内装饰由专业人员精心布置,同时新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个性化装饰,共同打造独一无二的浪漫婚车。
2024年3月11日,一辆车身贴有“百年好合 喜结良缘”“我们结婚啦”等字样的公交车行驶在长春街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日,新人樊先生和殷女士在满车亲友的见证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接亲仪式。车内挂满装饰拉花、车窗贴上大红喜字、座位铺着红色垫子……头戴“大红花”的婚礼巴士,尽显喜庆。新娘与新郎手牵手,和亲朋好友在婚礼巴士前合影留念,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种结婚方式太新颖有趣了!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新娘殷女士对婚礼巴士的精致装饰赞不绝口,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身旁的亲朋好友也纷纷点赞,认为这种方式很有创意。
从旅游结婚到集体婚礼,从“低彩礼”到公交婚车,这些变化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在无形中推动了文明婚俗的落地。
主题思考
角度一:推动乡村振兴,强化城乡间的互动与融合。
“卖菜公交”的开通,让近郊乡村的优质资源无缝对接城市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精准对接了城乡居民的民生需求,促进了城市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共生,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一趟趟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卖菜公交”,虽路程不远,却满载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情,让城市的角落洋溢着文明与美好。
角度二:文明的道路是有形的,但也是无形的。
对于身处偏僻和条件相对困难的人群而言,公共交通设施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收入的来源、尊严的体现。文明的城市,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公共交通的便利,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城市的发展不应只聚焦于精英阶层,更应关注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角度三:灵活公交,引领高效出行新风尚。
在开放与交互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交通行业面临着角色弱化的挑战。而灵活公交以其差异化优势,成为现代交通中“高效出行”的典范,展现了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的智慧与灵活性。人性化、协调性的出行方式,代表着未来交通发展的新趋势。
角度四: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卖菜公交”承载的是城市的“烟火气”,支撑的是菜农们的生活。它为农人提供了进城卖菜的便捷途径,提高了出摊效率,同时保障了城乡之间这段路程的安全与舒适。车上的物品虽杂,但弥漫的是欢声笑语和浓浓的人情味,传递的是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公交两端,连接的是家庭与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奔赴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
角度五:城以民为本,民为城之根。
衡量一座城市的“进步性”,需兼顾“硬件”与“软件”的双重标准。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文明的发展应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建设的支撑,但更需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与对外来者的尊重。只有这样,城市才能避免“空心化”的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深厚底蕴。
角度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包容。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它对弱者的关怀与包容上。当城市能够为底层群众提供便利、关怀弱势群体时,它便成为了宜居的典范、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发展不应是少数人的盛宴,而应是全体居民共享的红利。城市文明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和谐共生、温暖关怀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的发展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主题演练
模拟文题
重庆有一条独具特色的“背篓专线”,方便菜农们轻松搭乘前往市区卖菜。最近有网友建议,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乘客携带菜筐等大型物品。对此,有关部门回应:“只要行为和物品合规,就不会干涉。”城市的发展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温度。快节奏的城市,也需要等一等走得慢的人。一座城市的包容,就是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例文
微芒成炬,桴鼓同声
□一考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不免感到一丝冷漠。然而,重庆交通部门关于“背篓专线”的回应,却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温度。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举措,体现城市对人文关怀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个人到城市,再到国家层面思考如何构建人文之城的契机。
个人以奋斗和奉献诠释温暖,汇聚成社会的暖流。正如有人所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汇聚起来足以改变世界。”我们见证了无数这样的例子:从耶鲁归来的学子,毅然选择到湖南的小乡村支教,用知识照亮孩子们的未来;有人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扎根云南的红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之花;还有科研工作者走出实验室,深入太行山的果园,用科技的力量为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这些个人的选择与坚持,如同一束束光芒,穿透了生活中的阴霾,让温暖与希望得以传递。
城市以包容和关怀,构建人文的温馨家园。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人文关怀的港湾。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展现了城市对知识的尊重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青岛的“卖菜公交”,像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繁华,承载着菜农的希望与市民的向往。这些细微之处,透露出城市的温情与包容,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从山区穿梭的“慢火车”,到偏远地区的通信基站建设;从小品种药品的稳定供应,到移动互联网的适老化改造;从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完善,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这些举措,无一不体现了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
个人、城市与国家,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点点滴滴的努力与付出,汇聚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携手前行,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播种希望与温暖。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