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河流入海

作者: 朱有志

深圳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是一个复句,包含两重关系,第一重为目的关系,第二重为并列(递进)关系。

材料借助“一条河流”“大海”“土地”分别喻指自我个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国家、社会等)、目标以及外界客体。

曲折向前,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意蕴指向思想、意识和情感方面:

“曲折向前”指个体在思想上对实现目标过程的认知——虽然路途曲折,但始终保持向前的决心与方向;

“抵达大海”指个体意识到对目标的坚定追求是自我前行的方向和力量源泉;此外,河流抵海不是径直到达而是曲折前行,也蕴含了河流在实现目标外的其他考量;

“流经更多土地”指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过程中历经曲折的附属价值体现——既丰富了自身阅历,也滋养了外界,更为个体积聚了更多的力量。

“不只是……也是……”这一关联词,不仅强调了两者间的并列(递进)关系,更隐晦地指出了实现目标过程中常有的误区:过于关注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过程中的价值体验;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对兼济他人考量较少;过于追求速度的达成,而缺乏深厚的积累。因此,我们写作时也可在肯定前者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后者。

“是为了……,是为了……”这一结构凸显了河流的主动意识,它表明曲折前行不仅是河流的客观特征,更是其主观目的意识的体现。喻指在实现抵海目标前,要综合考量多方力量与价值。

综上,材料通过河流的形象,传达了丰富的意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目标的指向和激励作用,促使自我始终向前;同时,关注过程,注重价值多元,勇于面对挑战,甘于奉献,充实丰沛自我;最后,认识到目标与过程既相互独立又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写作角度,可以是追梦的过程与目标达成二元思辨;也可以是追梦道路曲折向前与追梦过程、目标达成三元关系。

立意方向:既要注重目标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体验;既要有目标意识,又要有普惠情怀;终点固闪耀,征途更可贵;成就自我,兼顾社会;道路曲折,价值多元……

例文

河润土地,终抵于海

广东省河源中学 李简

指导教师:朱有志

在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中,无数河流尽管百转千回,最终皆会曲折地汇入那片深邃的大海。一叶知秋,我们从自然的律动中领悟真谛,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亦似那曲折向前的河流,充满了无尽的探索与追求。“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大海”象征着我们的远大目标,而“土地”则代表逐梦路上不断扩展的视野和增长的学识。于生命长河中不仅终期于海,也能于沿途滋润土地。

锚定心中远海,方可为人生长河明晰方向。“远海”作为每个个体的人生目标,具有重要并且必要的导向作用。徐霞客一生行一路,清风兰芷相伴,因早已将大好河山视为心中的“大海”,于是风雨兼程,终将无数壮美山川汇于笔墨之端;常书鸿、谢成水将大漠中的靛蓝深青延续千年视为心中的“大海”,让生命的河流奔腾于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终使昔时的盛唐气象重现于世。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缰之马。若我们心中没有明确的“大海”,前行的每一步皆无异于水中窥月、镜中看花,难得真谛。因此,锚定并致力抵达“大海”,对个体的人生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滋润所流土地,方可于前行途中积淀自我,凝聚灵魂。远方的星辰大海固然不可或缺,但不忘注视途中的万物,正如河流前行不忘流经周边的大地,同样必不可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昔人在归家途中仍能念起阡陌旁生长的花草,我们也应在追逐梦想的途中不忘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星野道夫在追寻渡鸦文明的旅途中,不忘将镜头对准身旁的风花雪月,从而在被世人遗忘的阿拉斯加觅得自己的森林、冰河与鲸,于亘古大地吹响生命之音。即便奔向大海的旅途中充满曲折与忙碌,我们亦应时刻关注身边的生活点滴,让生命的河流在滋润土地的同时更加丰富与深邃。

“大海”与“土地”并非相互对立,目标的实现与生活的体悟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完整过程。河流奔向大海并非一帆风顺的直行道,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变化。正如星野道夫虽然未能完全发掘出渡鸦文明的奥秘,但在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温暖与感动却成为他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因此,即使最终未能抵达心中的远海,途中流经的土地也足以成为标记你我奔流的里程碑,汇成关于大海的回忆。

河润土地,终抵大海,既是目标,亦是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真正成长之义。

广袤沃土蜿蜒行,且行且惜终入海

广东省河源中学 赖子晗

指导教师:朱有志

水环山绕孕育无穷美丽,落霞孤鹜书写无限神奇。自然之美令人震撼,自然智慧亦令人回味无穷。一弯细流在曲折中缓缓前行,所经之途或富庶繁华,或贫瘠荒凉,它见证大地变迁,风物百态,最终奔向大海。一曲小河蜿蜒出的流动轨迹见证其踏实奔赴的历程,于今之青年亦有启示。当代青年,亦当为一曲小河,脚踏实地,开阔视野,最终奔赴时代的星辰大海。

“小人物从来都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弯细流,我们的目标是抵达时代“大海”,勇立潮头,收获无边精彩。但在奔赴大海前,我们会经历人间百态,收获风雨,收获成长,在广袤土地上拓宽生命的宽度,实现更踏实的奔赴。

熙熙攘攘人间,滔滔漫漫山河,注重过程性的体验,广博见识,踵事增华,于广袤土地中汲取养料,让自身“小河”更加充盈,于入海处溅起最美水花。青年成长的过程就如同小河前行的过程,需要不断在途中收获新知,拓宽视界,让人生更丰盈,从而奠定抵达理想的基础。寻榜样之光,我们可见身患渐冻症少年邢益凡,不囿于疾病的桎梏,仍然向往着浩瀚宇宙,他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星辰大海,而一路上的宝贵经历也让他不断成长,迎来生命的花期;我们也可见青年胡风益,从小便热爱探索科学奥秘,后实地考察各地农田,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认知,最终培育出新型稻种……正是日拱一卒,砥砺深耕的脚踏实地,使得他们最终奔赴自己的星辰大地,并从中拓宽生命视界,于过程中收获成长。

沿路的风雨教会我们成长,沿路的风景给予我们欣赏的能力,在一路的风尘跋涉和繁花似锦中,我们需时刻谨记前方目标,保持定力,勇往直前。正如湖南女孩儿钟芳蓉,从小便将考古学作为毕生追求,坚定信念,终达生命的“大海”,收获无限宽广。有了清晰的目标,我们方能锚定航向,抵达理想的高地,汇入时代浪潮。

“流经更多土地”强调过程性的体验,而“抵达大海”是结果性的标识。前者让我们丰盈自身,拓宽生命的宽度,是“抵达大海”的前提,于青年成长有更为实质性的意义;后者是青年奋斗的方向和前行动力,但并非唯一追求。把握过程与目标的辩证统一,是青年成长的不二法门。

“飞火流霞迎盛世,乘风起舞展英姿。”愿我们皆能积跬步以达遥程,于时代浪潮舞出最美浪花!

不只抵达大海,更要流经土地

一考生

指导教师:深圳科学高中 李晓林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最终的目标是越过重重险阻,到达广阔无垠的大海。然而,在这漫长的旅程中,河流的每一次曲折前行,都意在流经更多的土地,滋养更多的生命。人生亦如此,我们不仅要追求梦想中的大海,更要让生命的河流流经内心的每一寸土地,使它们得以生长、开花、结果。

人生如同河流,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每一个拐弯,都可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分岔路口。如同河流有自己的入海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想与目标。河流在弯曲中流经了许多土地,以其丰沛的水量滋养着每一寸土地,使其变得肥沃。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正是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虽然抵达大海的路曲折,但河流因此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样,我们追求理想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目标会指明前行的方向。航天员桂海潮实现“到天上摘星星”的梦想,正是幼年时“躺在山坡上放牛牧星”的纯真愿景,为他铺设了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运动员覃海洋在东京奥运的失意中并未沉沦,而是再次朝向内心那片湛蓝的海洋进发,最后在世锦赛上取得辉煌成绩。是心中的那片海让他忘记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有了流动的方向,奔腾的河水才能川流不息,跨过千山万水最后流入海洋;有了坚定的目标,我们才能在曲折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奔赴所爱。

河流曲折前进不仅是为了抵达大海,更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为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人不断向前,不仅是为了实现目标,更是为了在一次次的挑战与困难中,让内心的河流流经贫瘠的土地,让内心变得更加丰盈与强大。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国产C919飞机的投入使用,都是在曲折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让科技的河水流淌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飞驰人生》的主角们,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用内心的热情与执着灌溉内心的土地,让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是抵达大海的目标与流经更多土地的期待,让这条河流在曲折中依然奔流不息。我们因为内心坚定的目标与对成长的渴望,才能在充满挑战与困难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看山。愿诸君的人生如这浩荡的河水,无论经历多少曲折与困难,都能保持前行的勇气与决心,最终在转角处微笑拥抱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海洋。

(编辑:王冠婷)

标题简洁,却粘连“河”“土地”“海”三个关键词,动词“润”“抵”巧妙勾连三者关系。

勾连自然界、材料与文章观点的内在关联,巧妙丝滑。

提出观点,贴切阐释河流、大海、流经土地的关系,切合题意。

从河流与大海的关系角度,论锚定并致力抵达“大海”,对个体的人生的重要作用。

从河流与沿途土地关系角度,论生命的河流在滋润土地的同时更加丰富与深邃。

从大海与沿途土地的关系角度,谈二者的思辨关系,阐释自然恰切。

主体三段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标题形象有文采,切合材料与题意,落实写作任务到位。

开篇设置情境,巧妙勾连材料与文章观点的关联。

观点表述清晰、严谨。

将河流、大海、土地三者关系阐释为青年奔赴理想目标与奋斗过程关系,理解准确。

强调过程对目标的意义。

强调目标对过程的价值。

阐释“流经更多土地”过程与“抵达大海”目标的思辨关系,体现思考的辩证性、严谨度。

题目紧贴材料,没有直接点明材料的象征意义,却无伤题意之表达,实际上在暗示本文没有偏题。考场作文如此拟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述材料。在引述中,考生将原材料分解开来:向前——抵达大海;曲折——流经更多的土地。如此开篇,写作不再是无的放矢。这是写作的起点。

准确解读材料的象征意义,将河流与人生勾连起来,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分论点一,呼应材料河流“曲折”。

完成材料中第一个要素“曲折”的解读。

分论点二。河流的方向——大海,人生的目标——理想,这一类比推理很好地勾连了材料与本文写作,观点清晰。

举例紧贴现实热点,完成了对“流经更多土地”的阐释。

借用诗歌章法结构,这一段类似“合”。至此,行文圆融浑成,这是考生写作布局的精微之处,也是考生思维的严谨周密之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