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与行
作者: 李亚洲汕头市多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篇》
材料二:要像行动者那样思考,要像思考者那样行动。—— 【法】亨利·柏格森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一道名言组合类的材料作文。材料一是《论语》中的两句话。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句子中“三”和“再”的含义。“三”在古汉语中一般指多次,“三思”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没意义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再”指两次,可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材料一表明了孔子对于思与行的看法,即思要适度,思定则行。材料二是亨利·柏格森的话,它强调的是思与行的有机融合,即行中有思,思中有行。
根据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思与行可有三种关系:
一是先思后行。行动之前要充分思考,思是行的基础;思考后要行动,行是思的结果。先思后行是一种谨慎而理性的态度,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选择。二即边思边行,边行边思,思与行同时进行,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即行后又思,思而又行,思与行交替进行。不管是哪种关系,思与行必须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行与思紧密结合,才会减少失误,走向成功。
例文
思行合一,且行且思
一考生
古语有云:“三思而后行。”这告诫我们,付诸行动之前,我们总要思考周详才得以行而无过。然而事实却是,过度的思考会抑制人们的行动力。对此,我认为,做事前思考周全是不可或缺的,但不可思而不行,思行合一方为正道。
孔子听闻季文子做事过分小心,过分仔细,“三思而后行”,便说:“再,斯可矣!”古人亦认为,思虑过多未必是件好事,在思考完备之后,必然要付诸实际行动。
事前的思考是必要的准备,而行动才是关键。认真地思考是为了更好地行动,思考不应成为行动的阻碍。三国时期,魏延本可奇袭长安,奈何诸葛亮将对手看得太高明,思虑过多而放弃了行动,最终错失良机,直接导致日后蜀国讨魏无果。滑铁卢战役中,法国元帅在大战开始后害怕敌人的侧后包抄,顾虑重重迟迟不敢进攻,犹豫一天才决定回防滑铁卢,可是为时已晚,最终惨败,致使拿破仑百日王朝终结。由此可见,事事顾虑、过度思考,往往会拖累我们的行动。以思掩行,过分“三思”,极易陷入思想的深潭,削弱行动的意志,思行合一方为人生正道。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思考束缚行动的现象呢?我想,就像法国作家亨利·伯格森讲的那样,如行者思,如思者行。思考只是行的准备阶段,通过实际行动,才能为思考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保障;唯有行,我们才能收集到真实、有价值的“原材料”,为思考提供必要的支撑,否则思也只是一纸空谈。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设,相信自我的判断,是因为其假设的思考推断建立在对大量科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数据的分析之上;哲学家富有哲理的理论警言,也不是坐在房间中凭空想出的,而是基于对社会、人群的长期观察乃至社会实践而产生的。“行”是“思”的底气。所以,思考需要行动这一依托,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能为思考提供充足的保障。
我们要做到的是且行且思。迈出每一步之前,首先要进行周密的思考,然后在思考的基础上行动。如果在行动过程中发现错误,应立即反思并进行调整,以确保我们不会犯更多的错误。思之不殆,行为就更清醒;思之有理,行为就更正确;思之有物,行为就更坚定。
人生路上,需要我们思行合一,且行且思,且悟且进,方为正道!
思是行之始,行是思之成。
一考生
生活中,有人喜欢“三思而后行”:做事情之前,先经过周密的考虑,权衡好利弊,再做出行动;有人喜欢“干了再说”:拒绝做思考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不断践行中去修正,提高自我。如何在“思”与“行”中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夫子的“再,斯可矣”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再”强调行动前需要深入思考。思是行之始,慎思之,才可避免行动之盲目与冲动。
“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不经思考而行是横冲直撞,大脑很容易被情绪所控制,意气用事,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人的行动只有受到思想的控制,通过理性分析,才能找到正确、合理的解决方案。所谓“谋定而后动”,做事情之前,需要通盘考虑是否具有可行性,具体该如何落实,行动才能最终落到实处。国家实行五年计划,就是在为经济的发展做好提前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工程,计划用15年的时间分三步完成,也是“思”对现实强有力的指导。“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因为有思想我们才能推动世界不断前行。思得深入,思得条理分明,让我们能集中力量达成目标。
“再”也强调“思”的适可而止。行是思之成,笃行之,才可以搭建起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桥梁。
“三思而后行”是很多人的处事法则,可是孔子却提醒我们,做事的确需要深思熟虑,但过度的思虑却可能导致犹豫不决,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人生长河之上,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行动是连接河两岸的唯一桥梁。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策,如果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再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行”让时间结出丰硕的成果。
立足自身,果断抉择,切不可陷入只“思”不“行”的空谈主义,也不可落入只“行”不“思”的罗网。愿我们都能准确把握思与行的关系,理性、从容地面对生活的难题,做思与行的主人。
(编辑:关晓星)
紧扣材料中的语句,在简要评析中顺势提出思与行的关系,开宗明义。
再扣材料,阐明思与行的另一层关系。
“由此可见”之后的析例,语言简洁而精准,使论证更有针对性。
运用设问,巧妙涵盖两则材料,进一步提出思与行的思辨关系。
采用概例佐证往往更具普遍意义,达到以一当十的论证效果。
用一组排比句总结思与行的紧密关系,简短有力,富有气势。
列举生活中两种有关“思”与“行”不平衡的现象,为后文引出论题作铺垫。
阐释“再”字的一重含义并指出原因,照应文题前半部分。
引用歌德的名言论证“思”的重要性。
事例论证后,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再度强调“思”的价值。
引用总书记的话论证“行”的重要性。
结尾突显了“有我之境”,饱含青年的体悟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