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不变,明月为诗

作者: 张雅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余秀华不惧命运不公和病痛折磨带给她的伤害,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读者评论她的诗“像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但也有许多人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困顿、遭受挫折、被病痛折磨之时,感受不到任何一点生命的诗意。

作为高中学生的你,对此有何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学校组织的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写一篇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清风不变,明月为诗”。没错,正是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那么,何以说清风不变,明月为诗呢?是纵使时间的齿轮转动不停,唯这清风始终不变,明月随之化为史诗。诗意,始终无形地交织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

荷尔德林曾说过:“生命充满劳绩,仍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换句话说,就像是种子冲破泥层重压,迸发新芽;或是蝴蝶于狂风中振翅,尽显生命韧色。生命的存在时刻伴随着诗意,是卧薪尝胆,或是踽踽独行,又或是逆境重生。诗意并非软弱无力,而是在无声里震耳欲聋,绝境逢生冒发新芽的生命力。

山一程,水一程,诗意穿插人生旅程。瞻古回望,苏子瞻宦海沉浮,奔波一生,却仍见他挥洒诗墨,肆意江湖,举杯邀月“莫听穿林打叶声”。南山脚下,见陶潜之菊,疏疏淡淡,我心悠然,于今仍香四漫。他们可谓尝遍世间苦涩,难免悲伤、失望,却从未沉沦,仍豁达潇洒,挥洒诗意于人间。木铎传金声,悠悠越百年。“诗意”的接续由今人抚笔提起:命运不公、病痛折磨,余秀华仍用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击破世俗对“脑瘫”的窃窃私语,挣开所谓天命的摆布,终展芳华。

许是阳光透过水晶,折射出他们的灵魂与光芒,才使得困顿之下,他们对这世界所报以的美妙诗意展露在我们眼前。

可有人就会叹道:“众生碌碌,诗意只受文人把玩。”揆诸当下,有人在困境中感叹人生无望,又如我们之中有同学在考试中失利,或是人际关系难解,顿时觉得前途无望,暗淡无光,进而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不可否定的是,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中难免遇到难转的弯,比起就此“抛锚”,不如大胆狂妄一回——在诗意的接续里,“我”,“你”,“我们”又何尝不是被贬的苏子瞻,被排挤的李太白?困顿当前,不妨放下“我好迷茫”的颓丧,静下来想想“我该如何突围”,只有在反复推敲锤炼中,生命才可如诗句般焕发如凤涅槃的力量。

清风仍不变,明月亦为诗。只愿我们,山水兼程,诗意为路,奔赴远方,不惧前路,只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点

文章以《赤壁赋》作为切入点,引出诗意如明月清风无形交织构成生命的旅程。继而紧扣材料引用荷尔德林之言,阐述诗意是绝处逢生时迸发的生命力,通过例举苏轼、陶潜再到余秀华,紧扣材料,瞻古观今。又通过反思当下现状,联系听众身份,呼吁以学生为主体的听众追求诗意人生。整体结构清晰,条理清晰,富有文采,又联系听众主体,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

(指导教师:江哲/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