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细无声

作者: 刘嘉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晨光朗照,投射在小学教室黑板的娟秀字迹上,回环往复在我们早读的声音里。

小学时,语文老师每个早晨都会领我们诵读诗句。诗句是她抄写在黑板上的,有时描画着自然风光,有时述说着离情别绪,有时弥漫着家国情怀……灵动的诗句每天都如约而至,同时而来的是她深入浅出的讲解,像一场耐心的叙谈。童年的我不满足于每天一首诗,便在某个早晨打断了她,问她能不能多抄一些诗句。她也不恼于我的聒噪,只是柔声说:学一首诗,便专注于一首。分散精力在不同的诗人,它们的韵味或许就会糅杂,而使我们品不出真意了。我点点头,似懂非懂。

专注,用心,和不急不徐的从容,像种子般深埋我心。

一日,诵及“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时,隐约有低低的抽泣声传出。老师询问哭泣的同学,同学断续地说,自己平素只是思念打工在外的父母,读到写患病军人的诗,就开始害怕他们有一天会在他乡永远回不来,老师默然。一小会儿后,她俯下身去,对同学低低地说了什么,然后回到讲台上,神色依旧平和,只是不再讲诗。此后,她的办公室里多了一个小角落。有时是某个同学在那里休憩或聊天,有时还会放在那儿少许零食水果,似乎在静待某个小客人。

常逛办公室的我随着毕业不再来了,某一日念起,便触动于她温婉之下藏着的真诚与体贴。

前几天,我点开小学班级群,询问大家回校看望老师的意向,不久后群里活跃起来,条条消息讨论着小学时的趣闻轶事,却无一提及语文老师。我默然,每天一首诗的笔迹,那个领着我们念出抑扬诗语的的声音,就这样被大多数人淡忘了吗?

踏入熟悉的校园。天气转凉了,花坛草叶上已有露水被晨光照得晶莹,一如此前无数个伴着书声的早晨。

也许,对他人,这些记忆短暂,终究如露水般消逝在时光里。于我,露水早已浸润心灵,成了深刻记忆,像某天她写下的诗句——

润物细无声。

评点

作者文笔流畅自然,带着一种朴素的真挚。在她的叙述里,一位心思细腻,具有教育情怀和教学艺术的青年教师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替代议论和抒情,“露水”一方面象征着“不留痕迹”“转瞬即逝”的教育过程,同时也象征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意象内涵丰富的同时也极富诗意和美感。

(指导教师:李兰/编辑:李跃)

上一篇: 小满
下一篇: 谓之青春,不被定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